电影《流浪地球》的故事很简单:科学家预测太阳即将爆炸,人类必须逃离太阳系。人类选择的方法是带上地球一起流浪、一起飞向远方,寻找新的家园。
地球流浪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2500万年,需要无数代人共同接力完成。从流浪初级阶段开始,地球上不会再出现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只能居住在地下城。
杂乱、黑暗的地下城,各种声音充斥在一起,如同春运一般拥挤。即便是这样,人们依然在认真生活,地下城里充满了烟火气息。上学,撸串,赌博,娱乐消遣,还有地表防护服装租赁等各行各业都存在,大家都在为了生存而卖力打拼。
从地下城进入到地表,必须穿好防护服,因为地表早已变成冰城,稍有不慎,活人将冻成冰雕。无论是昔日辉煌的北京万里长城,还是上海耀眼的东方明珠,所有的建筑都被封冻,所有的一切都被摧毁殆尽。
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才能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某一栋高楼里买上一个小格子,甚至有些人奋斗三辈子都买不上。人们为了工作,为了房子,为了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一直在奔波劳累着。到头来,什么都没剩下。
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渺小。一场海啸,一场地震,或是太阳的爆炸等等,随便一个小的自然灾难都能给地球以重击。一切的荣誉、地位、经济实力等等,都将幻灭。因为,生死面前,人人平等。
很多人都说,《流浪地球》将会是目前为止中国唯一成功的科幻影片,它展现了中国科幻的实力,也即将开启中国科幻的新纪元。但,影片除了会推动中国电影行业在科幻方面的成长外,还能否起到其他作用呢?
影片为我们呈现了滔天的地球灾害,每分钟就能死几百万人,大部分的人们都脆弱而无助,只能无力地哭喊着:妈妈,我要回家。
为此,我们人类是否要做一些思考和反省?如果地球上真发生了类似的灾难,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应对?作为观影者,个人认为,或许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提升。
第一是科普意识。
中国传统式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基础文化知识培养,忽略了综合能力的提升,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者。过于明显的文理科目区分,导致科普知识对于很多人都是盲区。
很多人认为,科幻只是写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罢了。其实,科幻里面也蕴含了大量的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正是因为,《流浪地球》里所有参与营救的工作人员大多具备这样的知识素养,才能在危机时刻,有那样逻辑清晰的自我营救。
国家需要增强科普方面的教育,国人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科普意识。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全人类的科学觉醒,不仅能帮助科技更好的进步,也能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尽可能多的安全保障,防患于未然。
第二是环保意识。庆幸的是,全球大多数地方已经开始注重环境保护了。我国也是出台多项措施:蓝天保卫,防止大气污染。垃圾分类,实现再生、回收利用。毋庸置疑,这些措施都是有益的。但由于诸多现实的原因,环境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平时不注重保护它,只是一味消耗和破坏其资源,最终后果都将由人类自身承担。这一代人造的因,毕将成为子孙后代的果。
环保专题方面的科幻片,或者其他相关影视作品可以多拍摄一些。影视作品所带来的类现实画面冲击感,或许会更有教育和宣传意义。毕竟,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大约都要归结的人问题。
无论是政策宣传,还是教育影响,都需要更注重提升人类自身的环保意识。每个人为环保贡献一点点力量,便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为整个地球保存有生力量做贡献。
第三是人情意识。
影片中木星即将撞击地球的危机时刻,所有人都在忙着回家。即便家没了,也要急着往家赶,忙着和家人团聚。那些平时所十分注重的金钱及各种利益,斤斤计较的一切,在那一刻都显得毫无意义。
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情淡漠是必然现象。很多人平日里都在为现实利益奔波着,往往忽略了身边至亲之人的感受。倘若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你还会如此冷漠吗?
人是由情感连载着的群体。人情,有人必有情。只有经历劫难,才真知人情的重要。
我们不是佛陀,无法做到博爱众生。但,当我们在努力向上生活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了身边人。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爱护好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第四是希望意识。
希望是什么?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希望的真正释义。人们总是喜欢将希望挂在嘴边,会习惯性地说:我希望……
在CN11-711救援部队、空间站,以及其他国家救援部队的共同合力下,成功实现了让地球撞击木星,保证了大家的安全。
影片向我们证明了,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也许,人类的希望在自然环境下,一文不值。但正是希望,让人类这个族群无坚不摧,最后让地球不再流浪。
希望是一件好的事情,或许,是人生中最好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