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堂关于文化的课

一堂关于文化的课

作者: 大传奇彪哥 | 来源:发表于2020-06-10 18:28 被阅读0次

    距离上次读到余秋雨先生的新书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脱离学校许久,现在读到《何谓文化》仍然有一种不可言说的亲近感。

    首先,余秋雨先生不是一个道德模范,是一个有缺憾的人,他的文章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大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肆意挥洒。先生像我接触过的大多数优秀的大学教授,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但总免不了有些自夸甚而略微夸大现实的炫耀。有的会夸耀自己的受人尊崇的地位,有是对自己“往来无白丁”的炫耀,还有对自己美好家庭的炫耀。这些炫耀不仅不会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敬意,反而更因他们的真实而平添一种可爱和亲近感。例如,先生的书里一如从前,免不了要把自己参与的演讲的盛况,级别,受主持人的推崇做出一番炫耀,突出自己作为很多的唯一人选类似的称谓。这些炫耀当然让他变得不那么像很多人规范里的大家、大师。不过,在我的世界观里始终认为,唯有真实的才是值得亲近的。如果有些人总是先预选好一个道德制高点,然后看这个看那个都有缺陷,那样的你只能让我不时的想到钱钟书先生《上帝的梦》里边的上帝。当然,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有一个责己甚宽、待人甚严的习惯,这个是由来已久的,不易在一时改变,应该给予宽容。

    其次,说到责己甚宽、待人甚严,让我想到一个现象。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体现,我们不承认某个人达到的境界,但又喜欢用某个比较高的境界去要求他。作为现象,举一个NBA的关于科比与乔丹比较的例子,有很多球迷尤其是非科比的球迷,一方面认为科比远远不及最伟大的球员乔丹,但同时在评贬低科比时又总是不厌其烦的拿出乔丹来做对比。换句话说,就是一方面觉得你离一般标准都还有差距,但另一方面又只能用最高标准才能去否定你。我觉得,先生一直到现在的很长时间里都在遭遇这样的一种悖论评价,一方面说你这个人是个连文化都没有的人,另一方面又说文化大师应该如何如何。幸好,这是一个在很多领域优秀的人才身上都非常普遍的现象,先生不是独自一人在领受这样的待遇。

    接下来该说说关于这本书的东西。应该是跟先生的专业和经历有关,作为一个戏剧理论家,他是一个喜欢构建体系的人,所以看他的演讲和文章整体都会有一种构架清晰,思路条理的感觉。当然,尝试构建体系同样也可能会背负拾人牙慧的名声。很多观点、思想,在前期作为零星的感慨或者箴言发出,当时会让聪敏的读者会心一笑,但是很多精华就像“咳珠唾玉"这个词的表面一样,吐出过后就看不到了。所以,构建体系虽然有时候会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作。虽然钱钟书先生说过,理论体系会随着时间坍塌最后只留下片言只语有意义,但是在当时当地,构建起体系更容易让大多数人关注到某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片言只语。在本书里,余秋雨先生的《学理的回答》部分都有在做这样的尝试。例如对先贤理论的辩证思考,”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好的词汇,大多是古代思想家对人们的教诲和宣示,并不能说明大家已经投之于实践。有一些恰恰古代思想家是看到大家没有做到,才提出这种训诫的。“在很多人喧嚣着”西方文明的出路在中国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的今天,先生着重警示这样的话除了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因为这样的话其实不是他第一个人说,但是说这样的话的人已经被骂做过”汉奸“。还有关于中国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论述里,说到中国文化长期里”只问忠奸,不问真假“的现实,王小波在自己的杂文里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中国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作家也都有过类似的言论,但是都没有系统的做过归纳,因而也如此突出的引起大家的关注。”只问忠奸,不问真假“往往造就的是,如果想要否定一个人,你只要抢占到一个道德高点,你就无需再要更多的论证,所有的事情就因为道德的高下而判定了。像科学发明、书法绘画还可以因为有切实的可行的考量标准,还不会因为人的道德被判低劣儿全部丢弃,但在文学方面因为评判标准的缺失,往往因人品的低劣就会连其本人的作品都否定。可是,关于人品、道德很多东西是需要时间的考量才能最后下定论的,所以过早的、简单粗暴的因人废文是很不合理的。关于这方面,希望也可以让一些否定先生人格的朋友可以采纳,先暂时放下成见,关注作品本身,让文字说话。

    最后想说,一翻开这本书,第一联想到的是先生给《相约星期二》写的中文序。希望大家可以宽容的,就像对待一位教师的课程一样,课程里边会有创见,也会有纰漏,不要求全,能够有点滴收获就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堂关于文化的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gp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