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 ,老年公寓终于可以分时分批,提前预约的方式,去看望老人了。主任在家属群里说:由于院里老人多,按照时间段,解决各位家属的探视需求,非常理解家属惦记老人的心情,也请多理解我们的工作。
经过事先的沟通预约,昨天上午我们终于被批准,可以去探视老父亲了。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于是妹妹妹夫和老公开车于9:30准时到了,江北老年公寓大门口等候,,过了10多分钟,老爹和另一位老人被护工推出来了。
探视的地点是在医院的大门口,隔着移动门栅栏说话,同时还需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才行。老公问老爸:你认识我是谁吗?老爸点点头,说出了我老公的名字。
原来护理爸爸的护工常哥离职了,现在换了一个新护工刘哥,与妹妹和我分别加了微信。有微信真好,虽然我在千里以外,仿佛也参与到这次探视活动中来了。我与护工大哥进行了微信沟通,他说:大妹子,你放心吧,我把大叔就当自己老爹一样伺候。我说:好,谢谢大哥辣!有啥问题及时沟通,没事也经常微信联系。
不管咋说,这个老年公寓还是很好的。疫情期间,爸爸感冒发烧也生过几次小病。由于是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护工一个电话,大夫就及时上楼来给老人看病,根据病情吃药或点滴,爸爸的病很快就好了。
这要是换上其他公寓,在这半年当中,有小病可怎么办?去医院看病就得先做核酸,预约排队等。看完病,公寓就送不回去了。
其实送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去养老机构看护养老,和送不能自理的小孩去幼儿园是一个道理。一是专业看护,二是让他们和同龄人在一起,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送适龄儿童去幼儿园,目前几乎所有家长都接受了。但送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去养老机构,目前在中国还没普遍接受。慢慢来,早晚都会接受的。再过20年,我们这一代人真正进去老年(80岁以上),就会成为社会主流养老方式了。
有人说,怕公寓护工对老人不好。那幼儿园老师阿姨就个个优秀,对孩子都好吗。对谁都不信任的人,只能孩子在家自己看,老人也在家自己伺候了。坏心眼的人肯定有。不仅是护工这个行业有,哪个行业里都有。
我总强调:好人还是坏人,和他住什么地方,什么年龄,什么职业,什么学历没关系。只和个人品德有关。
人民教师中,照样有人渣。大学教授里,还有"色狼"呢。用道德来绑架一种职业,又用“无德”鄙视另一种职业,都是主管臆断,是不客观的、更是不公正的。
02
前天姐姐又去北京肿瘤医院住院了,准备进行第3次化疗。第二次化疗结束后,姐姐身体状况恢复了不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得到改善。真心感谢北京肿瘤医院得到医生和护士们高超的医术和对患者的医者仁心。
有的时候,有的大夫或医院,说治不了这种病。你也不要全相信,换一个思路,其他大夫或医院或许就治呢。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思路。
前天一位好友,发来微信向我咨询问题。说她家亲属的孩子,三本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就说啥也不上班了。在家呆两年了。父母那个愁啊,就别提了。
我把问题放到春天教育群里,让大家帮助想想办法,出出主意,看看怎么办?有的群友说,这都是家长惯的,换我把他打出去。我说:这时就别追究谁的过错了,重点考虑今后咋办。
好友给我发来微信说,孩子从小性格挺好的,也挺听父母话的。就是内向,不善于交往,遇到挫折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选择逃避现实。总逃避也不是办法呀,要学会面对呀?这也正式我们教育的遗漏点。
朋友还说,孩子有点轻度抑郁症或自闭症。对抑郁症这个话题,我即重视又很无奈。为什么社会上,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得抑郁症的咋越来越多呢。苦恼、困惑啊!
大家出的主意基本就是看心理医生、吃相应的药等等。我也赞同这个方法。但怕孩子不接受,不配合啊。
然后我又与朋友进行了单独沟通,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对方说,这个主意看似挺好的,可以回去试一试。什么主意?现在先不说。等她回家做试验,如果成功了,咱就推广。如果不成功,再想其他办法,再去试。
不管孩子真病,还是假病,病到什么程度,我们作为家长、作为亲属都不能够放任自流。群里群策这个办法不行,我们再换,要有耐心,要有决心。我姐姐病那么重,都不轻言放弃。
孩子病了,不管是少年,还是成年,作为家长或亲友都要伸手相帮。管不管用不说,最起码能有所转变或有转变的希望也行。
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前一阶段我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尤其关注男孩的成长问题。
但是深入探究的还不很够。今后在这方面还要多下点功夫,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家长和孩子,走出困境。发挥点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余热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