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一个九人聚会,不愿让孩子孤独,便同行。虽然已提前做足准备,还是无法放下多人的戒备。茶室,一直缄口不言。就餐时,独坐,终于忍不住表露孤单与恐惧,眼泪在目中打转。轻轻抱起,待找到一样自己能吃的菜品,后选中一种甜品,才开始主动表达意见,然后与邻居互动。偶尔也说悄悄话,但嘴角流露喜悦。
要特别感谢席间唯一的一位阿姨,从我们入室到吃饭,一直在给女儿看照片讲故事介绍食物,不但和善,而且丝毫不责怪孩子的胆怯,只是尽可能的陪伴。也许这席间,愿意读孩子心的人,除了我,就只有她了。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我并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象我们想要的那样。
我只知道,半个月前同规模的聚会,孩子被大家的热情问候吓哭了,而且伤心了很久,直至独处玩耍才平静下来。两小时,与其他孩子也相处甚好。
我只知道,这一次孩子已做好单独接受大人们问候的准备,也明说不喜欢上次聚会某叔叔。实践时,还是紧闭双唇,直至与无声的食物开启互动。
我只知道今天回家途中,孩子提出只参加五人以内的大人聚会,多了可以不去。
然而这一切,别人都不知道,每次聚会也是不同人群。从静态看,孩子可能在不同人心中,性格评分都不同,甚至高低迥异。
但我非常清楚,孩子在短短15天心智与行为的成长轨迹。
我们总认为教育就是发现优秀与培养优秀。殊不知,优秀无法培养,否则,名师必出高徒(然,非也)。教育只是帮助每个人相信自己可以更优秀,而且已经走在优秀的路上。每个人内心拥有相信的力量,才可能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恐惧,是人天生的五种情绪之一。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也是人类得以前进的动力: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人会对自己的行为模式做更加合理的分析,学习,演练,直至足以抵御恐惧,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增加生存的机会。
孩子通过条件的修正,不断接受不同的场景,在环境中对恐惧的临界点进行建模。比如与谁共餐,男性女性,聚餐人数,陪伴者,聚餐时间,弱化恐惧的工具(照片,食物,游戏)。只有教育者充分认识到占据孩子内心的情绪,才能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并对此行为做出恰当的回馈,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对自己的信心。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有了根基,一切知识、技巧、能源将如雨水阳光滋润生命生长。
干绿豆可能在沉寂数年后发芽。
但长虫的豆或泡水的豆永远无法健康生长。
昨天,哥哥在拆了一个废弃的游戏机后,得出结论:芯片是大脑,电池是心脏,线路是血管,电路板是身体。没有芯片,这是个无法思考的永动机。没有电池,这是个聪明却无法呼吸的机器。
没有人让他这样提问或思考。只是我长期的自主健康管理理念必然注入他的内心,并以另一种形式表现(机器的健康管理)。
我只需做好一件事:让自己继续相信,相信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