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处理在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练习中,有不少的题目要求计算两地点间的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之一,因此计算(估算)两地点间的相对高度属于七年级学生甚至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重点之一,部分题目属于大难度的范畴。
其实对于这类题目,掌握住方法,答案就手到擒来啦!
计算(估算)两地点相对高度的题目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从易到难一一介绍。
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就是给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两个地点海拔明确,做题时直接用较高地点的海拔减去较低地点的海拔即可,挑战性不强。这并不是说这类题目就人人都会,个个得分。在这类题目中,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辨识是非常重做题的细心程度。
下图所示题目,理解清楚图中几个数值代表的含义,选出正确答案就非常简单了。
第二种类型的计算(估算)两地点相对高度的题目,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所给出地点位于某一条等高线上,或者有具体海拔标注。此类题目只需要孩子们准确读出两地点的海拔,然后计算即可。这类题目计算结果是确定的一个数值。有时,要读出地点所在等高线的海拔,需要先观察等高线图,确定出等高距才可以继续做题。像下题中C山峰与D处的相对高度就是这种情况。C山峰海拔1240米,D处正好位于700米等高线上,海拔即为700米,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就属于简单的数学题目。
第三种类型的题目,也是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其中一个地点海拔明确,位于某条等高线上,另一个地点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或者山顶部位,其海拔有取值范围,没有具体数值。这类题目的难度系数提升了一级,会难到一部分学艺马虎的孩子。
做题时,读出位于等高线上地点的海拔,确定出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地点的海拔取值范围,然后估算出两地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若是选择题,选出处于取值范围内的答案就OK。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计算等高距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如下面第9题,问①、②两地相对高度,②地位于-200(200)米等高(深)线上,海拔明确,①地位于山顶,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知道,该图等高距为100米,所以①地的海拔高于200米,同时又低于300米。那么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就介于〔200-(-200)〕米和〔300-(-200)〕米之间,即400米和500米之间,确定答案为C。
第四类型的题目,两地点的海拔都没有确定的数值,都只有相对的取值范围。
上题中第(3)小题最后一问,滑完全程落差约多少米。落差即相对高度,滑完全程,即从A地到C地。根据图中信息,该图等高距为30米,所以A地海拔为(2070-2100)米,C地海拔为(1710-1740)米,也就是说,A地高于C地。
这种情况下,怎样求出它们的相对高度呢?只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当A地无限接近于2070米,C地无限接近于1740米时,AC两地相差最小,即相对高度最少要大于330米;当A地无限接近于2100米,C地无限接近于1710米时,AC两地相差最大,即相对高度最大不超过390米。由此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D。
通过这一道题总结出没有具体海拔数值的两地求相对高度的方法——十字相减确定取值范围。
掌握住方法不一定能够做对题,有的地图上在等高线数值上藏有玄机。增加了判断其中一个地点海拔取值范围的难度。下面图片中第7题就是一个例子。
第7题要求估算S峰与龙井村的相对高度。S峰海拔取值范围容易确定,龙井村的海拔范围的确定对七年级孩子有点儿难,通过观察,龙井村周围地势较高,其处于低处,等高线数值向内减小,应为(50-100)米。根据计算方法,得出两地相对高度应在250米到350米之间,所以正确答案选C。
孩子们做练习过程中遇到的最难的一道计算相对高度的题跟陡崖有关系。
题中第(3)小题,估算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真真是难倒了绝大多数孩子。但困惑点不是相对高度的计算,而是明明此处是600米等高线和700米等高线重合,为什么陡崖高度不是100米。
解释半天,还是有孩子没有完全明白。600米等高线和700米等高线重合,只能说明600米等高线和700米等高线穿过陡崖,陡崖最低相对高度也有100米。但陡崖上缘海拔也可能超过700米,不足800米(若达到800米,则800米等高线也应该和600米、700米等高线重合);同样的道理,陡崖底部最高600米,最低海拔也超过500米。即陡崖底部海拔在(500-600〕米之间,陡崖上缘海拔在〔700-800)之间。根据十字相减的计算方法,陡崖高度在〔100-300)米之间。故答案没有正确的。
考查的题目可以千变万化,不能一一练习,一一列举,学会正确的思考,掌握住方法,抓住关键点,再变也不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