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宁惩戒官
“宁宁,对不起。上次洗草莓时,你在妈妈洗的草莓上面去冲你打了泡泡的手。我当时喊你的声音太大了。我一直想着这事。当时,确实特别生气。后来想了想,你其实可能不知道在水果上面不能径自洗手,应该耐心等妈妈洗完。这个是你不懂,因为我们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亲爱的,无论如何,我当时嚷你了,对不起。”我亲亲她的小脸。
“嗯,妈妈,我当时就觉得你声音太大了,都吓到我了。”这个胆大的小姑娘,那时确实被我的高音波震慑住了。
“以后,妈妈如果说话声音大,你就提醒我,好吗?我会小声好好说的。有些不能做的事情,我会好好提醒你的。”
“好的,妈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宁宁获得了这项权利,经常会“上纲上线”妄议裁夺。比如昨晚,我在讲故事的时候,讲到激动处,声音高亢一点,她果断地提醒我:“妈咪,小点声。你声音太大,会吓到书里面的小朋友。”
还有刚才,我在抽油烟机的隆隆声中,朝大家喊:“吃饭了。”宁宁跑来,严肃认真地跟我轻轻嘘了一声,嘴前竖起一根手指头。
眼瞅着我都要被宁宁熏习成无敌小声低调妈了。
不过,每次被她提醒,我都立刻服从管理,乖乖调低音量。
其实我很惭愧,冲洗草莓时,对突然伸手在上面冲泡泡的她大喊大叫:“啊,不要这样!宁宁!你怎么能这样呢!这样我就白洗了!还要再冲很久!这个水喉很重,好不容易按下来的!你就不能等一会儿吗?”吓了她一大跳。
实际情况是,在公园特别沉重的按压水喉处,我一边单手用力按压,一边洗草莓,按得手都酸了。那水喉大约得用三斤的力气保持压住,洗得特别吃力,然而差不多的时候,从宁宁手上冲下来的泡泡又使我前功尽弃。
手疼又被“捣乱”,完全没考虑到宁宁其实也按不动旁边的水喉,又心急洗手。而且心心在草莓上面冲洗没有泡泡的手时,我也没说什么,很自然地让心心冲了。
在旁边有样学样的宁宁,怎么会知道有了肥皂泡泡的手,和姐姐冲清水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呢?
事后我有点惭愧。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小孩子的处理方法,和我们约定俗成的完全不同。他们就是观察别人,勇于试探,而且行动快。这些都是优点啊,是成人往往丧失了的优点。
可是,这样的优点,也可能因为不懂规则,完全没有类似“不能在洗水果的自来水上游冲洗手上的肥皂泡泡”这种经验,而做出莽撞甚至被我们定性为“捣乱”的行径。
我们大喊大叫,孩子们默默承受。任何一条简单的规则和社会经验的获得,都有可能来之不易。孩子们有多少规范,是在大人们的厉声喝止,以及恼怒的眼神风暴中给界定的?
每当我想起,当时被我喝止时宁宁瑟缩的表情,举着有泡泡的手,一副不知其可的样子,就心里微酸。是,当妈妈承受着疲惫、透支体力、心中有事时,即使对最爱的孩子,我们也很难保持心平气和。相反,他们最接近我们,最能够直接感知我们纷飞的情绪弹片,他们笨拙勇敢又灵机一动的解决方案,也经常给我们的粗暴制止提供借口。
所以我就这样,甘心被她执法,哪怕过度执行。我知道,每一次我的高声调降下来,每一次说:“好的,好的。宁宁管得对。抽油烟机声音大,我也不该喊。应该让宁宁帮妈妈去通知大家。”这样子,在宁宁和妈妈之间的小小强权裂缝,才会被慢慢修复。宁宁会知道,妈妈会犯错,犯错也会道歉,而且不仅道歉,还会服从管理,进一步提升修养。
这种不断修复的交流规程,也是孩子安全感建设的重要一环,因为有了规则,最小的孩子,也能做大人行为方式的小小纠察。这种安全感,甚至比“你是我妈妈,所以你爱我”这么毋庸置疑的原发安全感还重要。
这是不妄自菲薄,不多愁善感,不垂头丧气,不无力改变,而自尊自爱,自律自治,有容纳力,允许自己和爱的人失误——所有这些健康心理运作机制的小小萌芽。
“好吧,妈妈我睡了。你今天没有一次声音大哦。我想你这个声音大的病应该好了。”睡前,她惺忪着双眼还不忘记鼓励我。
在小孩子心中,妈妈高声高调、心浮气躁地喊就是个病,像所有的病一样,天天服药(指出提醒),三五天就会退烧,会好。
谢谢亲爱的女儿。音调,连着人的情绪,情绪后面是心情,心情后面是滚滚红尘中的各种事情、各种行程、各种变化。
而你帮助妈妈,从一个音调起,终止一个负面信息流转的通路。因为有你来给妈妈爱,让妈妈从各种无意识中,苏醒了不知多少次。爱就是愿意被你照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