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爸爸说了,只要你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当然这就话就是马浩文对马飞说的,乍听好像是鸡汤,又好像是洗脑,但随着剧情的发展,马飞还真的越来越优秀,最终梦想实现了。当然马浩文和妻子馨予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馨予好似怨妇上身,大多数时候对于孩子学习上的不争气,表现出来的多是指责和谩骂。电影中有个镜头是这样的:当时马浩文刚出狱,就马不停蹄的到学校接被学校开除的马飞,妈妈只顾发泄情绪。动不动就说以后没出息就楼下摊煎饼,而马浩文指责妻子这样做并不对,妻子义正言辞的回答说是对孩子好,马浩文接着说:你对自己好,回去对着镜子骂自己两小时去。馨予哑口无言。当然,这种爱的表达绝对不是对孩子好。真正的好,是让孩子活着有朝气,活着有希望。就好像马浩文带走马飞一段时间后,代理班主任家访后的感受:感觉马飞的眼睛都有光了。
再看看你的孩子,眼里还有光吗?
说到这件事情我还是深有体会,临近中考的时候,对学生做个性化辅导,正值盛夏,长期的疲劳学习,孩子们个个满脸倦容。在这个时候面对这些提档线上下的孩子们应该说什么?还再说学习方法吗?还是逐个细致的分析试卷?我没有。我开始了一个个走心的谈话,我问了几个问题:孩子,你打算去哪所中学啊?对自己的以后有什么想法吗?很多孩子给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我没有想过,考到哪儿算哪儿,要是考不上就上上职中把?还有孩子甚至问道:老师,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有什么区别?只是学习上压力大累一些吗?我看着她笑着说:当然不止,一个好的环境会让你各个方面都更优秀。。。正值大好青春,我看到了很多没有一丝丝生气,眼里黯淡无光的孩子们。心想他们想必也是经历了太多的打击吧。紧接着,我跟他们谈了谈理想,谈了谈人生,优秀学生是需要被肯定,同样,这些资质平平的孩子们,更需要别人的鼓励和认可。《原生家庭》一书中写到:对于小孩,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更多源自亲近人的评价。只要有了动力,就会充分发挥内驱力的作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就像电影了所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找不到箭靶子的话,每天的拉弓还有什么意义?
2.
马浩文不但给了马飞希望,更是为他开办了银河补习班。
这个看似很强大的补习班的日常教学,渗透在父亲对儿子的日常教导中。
马浩文当时所处的环境绝对是人生的低谷,周围除了唾弃他,嘲笑他的人,没有人相信他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很多时候,生活的窘迫和他对孩子的过度乐观的期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让人觉得可笑。这跟他本身的性格息息相关,乐观不服输。在妻子离婚探监的时候,他还能跟孩子开玩笑说看谁跑得快,他有秘密武器,竟让我有些动容,突然想到了《美丽人生》中的那对犹太父子,尽管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撒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一直用自己乐观的意念保护着自己的儿子。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
这世界哪有什么银河补习班?
真正能成就孩子的是父亲对孩子深深的无尽的爱。比起妈妈馨予和后爸只会绞尽脑汁让马飞进入好的学校外,而马浩文才是真正在践行着一个父亲的职责。名校,速成班,全托班,等等一系列的机构,都在成为家长弥补自己缺责的心理寄托。很多家长都在说:假期我把孩子送到了全托,总比他自己在家学习好吧。其实想表达的是自己花钱了,对孩子付出不少了吧。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肯花费时间的教育。考上清华的才女武亦姝,每天下午4:30她的爸爸是不用手机的,专心陪着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比其他的家长,大多是身体陪在孩子左右,而灵魂早已被网络吸走。这样的付出也只能算是形式上的吧。
3.
银河补习班,实际上是给家长们上了深深的一课:
林语堂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是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就好像马浩文,他越是懂得生活的疾苦,就越能从容坦荡的面对生活。生活让他愈挫愈勇。他教育孩子的理念也跟他应对生活的态度是一样的。生活中的一切麻烦,只要肯开动大脑,都不是问题。永远不要放弃。
反观自己的教育,又有多少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为来积极带动孩子的成长。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爱尔兰电影,名叫《我叫艾米丽》。
影片开头,一个浸泡在水中的女孩在讲述她的的父母,童年,家庭和生命哲学。艾米丽在作家父亲的影响下慢慢长大了,她的作家父亲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她,珍惜她这个作为她心灵导师的父亲,是她生命的源泉,更是她赖以存在和成长的大树。
然而一场车祸夺去了母亲的生命,父亲在这场打击下疯了。自此这个女孩儿失去了心灵和情感上的依傍,她感觉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了,在闷闷不乐和特立独行中封闭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日夜思念自己的父亲。艾米丽实在思念父亲心切,决定去找他,而当艾米丽去疯人院寻找父亲时,得知父亲已经离开,艾米丽愤怒了,她感到自己被抛弃了。。。
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姑娘是敏感的,脆弱的,特立独行背后实际上是深深的不安全感,因为他没有得到来自父亲的足够的爱,她看待这个世界也多了一些忧郁的色彩。如果连一个父亲都无法左右自己情绪甚至掌控自己的人生,那么孩子也势必也会是一个被不良情绪左右的人。因为强大内心的养成,源于富足的爱。
美国思想家艾默生生:“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曾仕强教授也说过:人啊,最要紧的是花点时间来改变自己。
父母们,只有不断修行,才能培养出更优异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