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儿子一起清理他的房间,准备把床和书桌搬走,弄成单独的琴房。在这个过程我不小心又踩地雷了。
我说:“你能不能先不弹协奏曲?”最近他很想学习协奏曲。
儿子沉默了一会,说:“老妈啊,你以后不要这么说我啦!”
我在洗手间洗抹布,他跑过来强调:“我都已经够难受我自己弹不好了,你还要叫我不要弹这弹那。”他还强调:“学生最不喜欢那种不准人家这样那样的老师。”
我有点不理解,但看他的样子很认真,一看就知道“不够好”信念启动了。
我琢磨着,我怎么会让他难受呢?
觉知意识在扫描:
我说话带情绪了吗? 没有。
我有意图让他难受吗? 没有。
我表达的时候既没情绪又没不良意图,怎么会把他的“不够好”信念碰撞出来呢?
我再深入觉察发现:
我说这话是因为担心,带着担忧的情绪,担心他练习协奏曲而挤占了练习高考曲目的时间,担心他高考曲目弹不好、高考失败等一连串后果。
所以,说这么一句话是为了防止这一切发生。这才是我的真正意图。
同时,在潜意识里认为他是弹不好的,如果再分心就更弹不好了,实质上就是认同了他的“不够好”信念。
看到这一切,我彻底明白了,也跟儿子解释了整个过程的前因后果,他有种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整个人看起来放松多了。
之后,我不失时机地给他普及我感受到的规律:
但凡让人难受必有违背规律的地方,即便表面看起来没有不好的意图和情绪,也只是还没深入觉察到而已。
而只要愿意启动意识深入觉察必能发现因果化解冲突,并看到冲突背后的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