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就是生命的一场修行。
只要成为了父母,不管孩子是蹒跚学步,还是成家立业,都会为孩子担心和焦虑。
幼儿时,父母担心孩子说话晚,走路迟;孩子开始上学了,又担心他们成绩差,生活习惯不好;等孩子进入青春期阶段,发现孩子不喜欢和自己交流,父母也倍感焦虑;等孩子上大学或者毕业,又担心孩子的工作和婚姻问题。
总之,对父母来说总有操不完的心,而在众多情绪中,父母的焦虑情绪也一直伴随左右。
父母之所以会产生焦虑,主要的原因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人生寄托的一部分。
而容易焦虑的这类父母大多不够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所以对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优秀,出人头地,以此来弥补自己不够成功的人生。
问题是孩子优秀与否,父母未必可以掌控,即使严格要求,小时候成绩优异,长大后可能也会变得平凡,甚至还会出现其他问题。
就拿一个朋友家孩子的情况举例,父母从小对他要求严格,每次考试必须是第一名,必须考一百分。孩子也习惯了这种要求,很勤奋,成绩特别优秀,小学毕业被重点初中特招。
但在一次期末考试时,只拿了全班第二名,在家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为此心情低落了好几天。
至此,父母才知道严格要求未必是为了孩子着想,以前焦虑孩子的成绩,现在更焦虑他的心理素质。
针对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自觉产生的焦虑心理,教育家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家长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就像对待邻居一样,邻居习惯不好,可以善意的提醒,如果不听,也只能接受而不能强求。邻居有困难,你可以去帮助,但如果他不需要,你也不能强人所难。
总之,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教育他的前提是尊重。
第二,家长要相信孩子都会比家长优秀。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长远来看,孩子比家长优秀,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我们看父母那一辈,感觉他们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也能发现他们有很多不好的习惯;那若干年后,孩子可能也会觉得我们跟不上时代了。所以,既然知道以后的他们肯定比我们优秀,那就不用过分担心他们现在的不足。
放手,也是爱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最后一点,就是家长要知道:经历一些磨难和痛苦,对孩子成长并非坏事。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
但父母总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把可能的困难和危险都替他解决掉。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也都尽量地去满足。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可能第一时间就去学校理论;如果孩子和同学发生争吵,又要给孩子讨个说法等等。
实际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很难在心理上变得成熟,因为,背后有父母撑腰,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
这对孩子而言,是无微不至的爱,还是过分地代劳呢?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人生和交际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他自己去经历和体会,也许一路走来会经历委屈、痛苦,但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容易玻璃心,殊不知正是父母的权权代劳,抹杀了孩子经历磨难的机会。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的修行记得一点:学会放手,才是对孩子的尊重与爱。
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
明白了以上三个道理后,更重要的是落实到日常,做到“口说心行。”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最重要的是陪伴和引导,就像种一棵树,父母能做的就是浇水施肥,看管好它。至于这棵树最后能长多高,如何长,长成什么样子?每棵树都会有它自己的选择,旁人无法干涉。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要经历的痛苦,也会获得属于他的幸福。换言之,人生所经历的路,都是必经之路,即使前路坎坷,也得自己前行。
因此,父母只能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关于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这首《论孩子》里写得很透彻: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看完《论孩子》这首诗,对教育孩子方面,你是否有了新的感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