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洪丹楠
学号:16020188006
转载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570205/answer/137154624
【嵌牛导读】:我国强大的科技有高铁,核聚变,5g,无人机,量子……可是为什么平时生活中感觉不到……如果不是经常看新闻,看网页和国内外的视频可能我们都不知道国家有这些牛的技术,所以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
【嵌牛鼻子】:民生科技
【嵌牛提问】:为什么民生科技不强?
【嵌牛正文】:
我觉得可能有一部分这样的因素:
1949年开始建设工业体系的时候,基本上是一穷二白。这个时候,西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落幕,相关技术基本成熟,连第三次工业革命都马上要开始了。
这个时候对于中国而言,只能一边补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课,一边抓紧盯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沿。
国力本来就弱,还有这么多艰巨任务,其结果当然是:第一次第二次的课没补完,第三次的课也落下了,但总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一直盯着世界最新前沿科技努力。
到了新世纪,情况进一步变成了:要同时补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课,同时全面入手3.5代的最新前沿技术,好在这个时候已经有钱了,可以往前沿领域大把投钱,时间一长也有了积累(毕竟在前沿部分西方也入手时间不长),所以我们能感到,在前沿科技领域,中国开始取得越来越多的重大成果。但这些成果距离转化成普通人能切身体会到的东西,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航天,比如聚变,比如量子计算。
那和普通人平常较为密切的东西是什么呢?大多数都是前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而这些东西人家外国已经搞了从半个世纪到几个世纪不等了,有足够的技术厚度,比如机械、轴承,比如汽车,比如芯片,你虽然追了六十多年,也追上了不少,还成了世界工厂,但终究还是时间太短了,还没来得及全部追上。
现在的中国,处于将强未强的时代,从部分人的观感看,就是能在新闻上看到中国有很多前沿科技进步,但同时由于前几次的课没补完,能够亲身接触到的传统工业的产品中又有不少现实中的短板。所以很多人才会产生“中国的科技骗经费”的错觉,正是由于“新闻中的前沿”和“亲身接触的现实”的落差所致。好在这几年还有了高铁、移动互联网这些算是世界上都能拿出手的现实产品,往前数几年,要列举更费劲。
这种前沿和现实的落差,恐怕还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才能被逐渐弥补。
(三)战略目标。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