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写不长
20年前,我们县城的第一家大型超市开业的那一天,好像整个县城的人都涌来了,玻璃大门被挤碎,自动扶梯上站满了人,几乎转不动,超市里每条通道都塞满了人。超市外面,人们还在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拥来,离它两个街口远的地方就已经走不动了,交通乱成一锅粥。安全起见,工作人员不得不站在门口,手拉手围成人墙控制人流涌入,声嘶力竭地劝大家明天再来。最后连警察都出动了,因为总有些人不听劝,推开工作人员往里冲,差点造成踩踏事故。
“咱这儿也有超市了。”姐姐在电话里向我报喜。
她从北京返回老家生活和工作之后,对于没有超市这一点特别遗憾。在这之前,县城里有几家百货大楼,从我小时候就矗立在那里,高贵庄严,虽然货品还算丰富,但依然是传统的销售方式。售货员表情僵硬地站在柜台后面,你要什么她给你拿,你如果敢劳烦她多拿几次,她便气势汹汹地瞪你一眼,或是干脆装作没听见。
这家超市,位于县城刚刚开发的东北区,远离繁华的老商业区,所以从它开始筹备的那天起,众人就为它的命运忧虑。
“位置那么偏,怎么去?”
“已经有好几个百货大楼了,足够用,还开什么超市?”
后来又得到消息,开业后会开通购物班车,众人更不安了:“坐车去买东西,没听说过,他们不怕赔本?能赚出油钱来吗?”
“万一坐车的人不买东西,都是不花钱白坐车的,怎么办?”
这事儿越琢磨越不靠谱啊。
“那天,我经过时看见了,那房子都是用钢材搭建的,几乎没用砖头,盖出来能结实得了?”在国营百货大楼工作的一位经理言之凿凿:“瞧着吧,他们就没打算做长久的买卖。”
我的老家是一个位于内陆的农业大县,没有机场和港口,不通火车,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的县市,人们的思想也偏于传统,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不适合我们这里。
所以,当开业那天,人潮汹涌而至,估计超市的工作人员也吓得不轻。
很快,人们便发现了超市的种种好处,当仁不让地排在第一个的,就是应接不暇的各类促销活动,米面油盐酱醋茶,每天都有理由吸引着人们前去消费。
那段时间,在和爸妈的通话中,我经常听到妈妈喜滋滋地汇报:“今天面粉打折,我买了10袋。”
或者:“不能多聊了,花生油促销,我得赶紧去。”
第二个优点就是“能够由着自己挑”。你可以比价格、比品牌、比克数,比出厂日期......只要不偷吃货物,你在货架前面挑一天也没人来干涉你,再不用看售货员的脸色了。在这样愉快的购物体验中,不知不觉的,本来计划买一包,结果往往买了三包五包扛回家。
还有,让人们无法抗拒的就是可以私下占些超市的便宜。比如白菜扒皮,香菇去梗,喝杯促销的酸奶,偷尝几个干果,再扯几个塑料袋回家用......这些小便宜让一些人欲罢不能。
那些本来没有计划购物,只想蹭着班车去看亲戚的,看到同车的人大包小包地拎上来,忍不住好奇心:“鸡蛋多少钱?……啥?竟然比菜市场还便宜一毛五分钱。”没二话,下车直奔超市。
炎炎夏日,没有比超市的中央空调更舒服的了,还免费!于是,趿拉着拖鞋、穿着裤衩、摇着蒲扇的人们来到了超市,椅子坐满了没关系,明天来时带个小马扎。
曾经不被看好的超市,被接纳的速度远比想像中要快,它迅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县城里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而那几家曾经宾客盈门的百货大楼生意日益惨淡,不得不转型求生。乡下的人们进城来,以前会说:“今天去逛百货大楼了。”现在变成:“今天去逛超市了。”
20年过去了,曾经被认为“没打算做长久买卖”的这家超市,生意依然兴隆,并以它为轴心,在近20年来形成一个新的商业区。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知百货大楼为何物,他们童年时光中一定有个共同的记忆,那就是和父母家人一起逛过这家超市,就像我的小时候,被父母牵着手走进百货大楼那样开心。
Endless
我家乡的小城
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小城
都长得越来越像了
文 | 写不长
图 | 据C00协议引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