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为什么要简化?台湾与香港澳门为什么还用繁体字呢?
鲁迅曾过说: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到方格子裏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
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汉字的书写不进化,中国必亡。”单独看了这句话,我头顶冒冷汗!
鲁迅时期,中国文盲率高达95%,多是农民和家庭主妇。要让他们学会这么复杂的繁体字,难如登天,但是文盲不除,国家又何以复兴,怎么办?
那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鲁迅胡适倡导的汉字拉丁化,所谓汉字拉丁化,就是废除汉字,全面拼音化,但汉字是表意字,拼音是表音字,用表音去代替表意,肯定会出问题,如同音不同意,比如“去世”和“趣事”,“勤王”和“擒王”,以及赵元任的这篇《季姬击鸡记》,都是一个拼音“ji”,可能连题目都读不懂,更本搞不清坨数了。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方言,因为各地方言表音不同,所以拉丁化的结果,就是每种方言,都会变成一种独立的语言,所以这条路注定会失败。
另一方案,就是汉字简化,怎么简化呢,首先是草书楷化,我们现在的简体字,80%取自草书,比如王曦之的正章《十七帖》,行书《兰亭集序》以及宋朝徽宗的《草书千字文》。
其次是同音合并,比如皇后的“后”与後面的“後”合并成“后”,麵条的“麵”与面孔的“面”合并成“面”,另外,废今留古,比如从,最早是双人为从,后来变成了这个“從”,再比如“众”,最早是三人为众,后来变成了这个“眾”,当然还有部首简省,另造新字等等,这些简化后的汉字,因为易学易写,曾经在解放区,大受热捧,所以又被称之为“解放字”。
在1956年合面推广,于是就有了现在的2238个简体字。
那为什么台湾省不用呢?并不是不用,而是用了会说是通共,所以就被禁止使用了。
而香港澳门那时还未回归,错过了汉字改革与简化运动,回归祖国后,实现一国两制的政策也没有强制去改变,所以文字差异延续至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