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聊天室的故事
写这篇故事的时候,心中多少有点犹豫,我与计算机网络的情结,就是碎碎念地叙述一些我经历的事情,就如同“絮絮叨叨”没有“碎碎念”那样更吸引人一样,所谓的“我与计算机网络的情结”就是生活中的一段场景罢了,到是与计算机网络没有太多的关系。
那段上网时间里,除了看书和浏览一些新闻外的新闻,就是跑到聊天室和熟识的网友聊聊天。
我不喜欢那些人气很旺,而又乌烟瘴气的聊天室,好多人头涌动的聊天室,虽然分出许多诸如年龄不同或谈论的内容不同的版块,每个版块都有私聊功能,但还是经常受到不友好的打扰,有时还看到互撕的场面,让人没有心情聊天。
我经常去的一个聊天室是逸海书城网站下挂着的一个聊天室,由于经常去逸海书城看书,在论坛上发贴子,发现这里有一个叫“北京网校”的一个聊天室。
聊天室都有注册功能,没有注册进入聊天室的都是游客身份,一般没有人答理你,多数游客多以找人或随便走走的心态进入的。
我以游客的身份进入北京网校聊天室,发现这个聊天室只有十几个人,很安静又热闹,安静是没有人在里面乱刷屏和发送那些大块头的图片;热闹是这十几个人因为同一个问题互相探讨,各有不同的观点,讨论的热烈而有见地。
其中有的一个网友,网名叫“IRY”的,人们都称她为红姐,一直以英文缩写谈论着,其他网友或用英文回答,或用中文答,都能把自己的观点摆了出来。
于是我注册了“小二”的网名,进入了聊天室,进来后大家谈论稍有停动,马上又热烈起来:
“小二,上酸菜。”
一个网名叫“918”的网友表示了欢迎。
后来知道918是逸海书城文学版块的版主,也是这个聊天室的管理员。
那时网络上正流行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和FLASH版本《菜花,上酸菜》。
“小二,来一碗猪肉炖粉条。”
十几个都表示了对我的欢迎,我很快就融入聊天室这个小团体。
大家开了一会玩笑,就又讨论开了正题,由于有了我进入后的这个梗,大家不约而同地讨论起了偶象情景剧《网虫日记》来。
讨论起英达、王朔和叶大鹰,谈论起了演员闫勤、黄晓明、王玉宁等新锐。由于我是新人,一时也插不上话。还有就是我只了解王朔,对叶大鹰和英达只是听说过,但具体什么都不知道,也插不上话,只能潜水等待机会。
从此我在02年整整一年,没有什么事情时,都会来这里。
有时来的有点早,只有自己,有时有几个人,这个聊天室最多来人没有超过三十人。
来过几次后,大家都熟悉了,我也就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大家都好为人师,只要知道一点,就尽可能发挥到极限。有时大家讨论的问题,我听都没有听过,我就得下去查资料,补足自己的这块短板,因此我的进步还是蛮大的。
熟悉了就知道一些网友的信息:
918:管理员,北工毕业,我曾以为她是东北人,应该与“九一八事变”有关,结果她说是她当管理员是九月十八日,因此网名为918.
IRY :资深聊天员,广外毕业,爱好英语,唱歌很动听,对每个人都很热情,人们都叫她红姐。
三木子:资深聊天员,吉林大学通信专业大三学生,喜欢计算机和化学,曾在论坛科技版块中为一个高中生用五种方法解了一道关于化学平衡的计算题。
小黑子:水军总头领,广西大学汉语言专业在校生,文学爱好者,爱好网络文学,经常在榕树下、逸海书城和晋江文学等网站发表网络作品,如果没有任何意外,现在的网络作家中,有她一席之地。
一直向前:问题专家,河南大学在校生,经常会在聊天室提出网络中的有关问题,也是一个爱显摆的小孩,他有个人网站,支持数据库的,经常将网站的问题拿到这里来问,在大家的支持下,做得还有声有色的。
笑三笑:变色聊天员,可能是中学生,以唐伯虎自居,经常在聊天室发一些“桃花坞里桃花庵”之类的诗,后来才知道她是个女生,人们经常叫她秋香。
还有几个谈得不错的网友,二十年过去了,时间从我的记忆中将他们的网名抹去了,总之,在这个聊天室中过的还不错。
一年后,918因工作原因,离开了聊天室,聊天室再没有设管理员,我也时断时续去看一看,没过几个月,聊天室关闭了。
逸海书城网站的风格大变,后来听说是被某一个门户网站收购了,熟悉的人大多离开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