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沉思:网络时代,传统的重构与传承

沉思:网络时代,传统的重构与传承

作者: 東西 | 来源:发表于2016-08-10 14:32 被阅读68次

    原创讲述|武帅.昆明堂友

    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的缺失

    从刚刚降温的“爱国”这个词开始,爱国背后引申的含义就是自豪感。人是一个群体性的动物,对于所属群体的自我认同是天然属性,这没有丝毫可以多加置喙的朴素感情。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这个朴素的自然情感当中,却是有差别的。我们的历史漫长,每个人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对不同的人物或者事件产生自我认同进而转化为爱国的情绪。我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这样的一些人和一些事:

    庄子梦逍遥,发出谁知生为梦,死为醒的哲学思辨
    孔子有教无类,贩夫走卒皆可束发受教
    太史公的千秋大作
    太白诗仙,斗酒诗千恣欢谑
    杜甫名篇,悲苦天下
    范仲淹的情怀司马光的练达
    文天祥的操行,陆秀夫的坚守
    和崖山的十万士子精英
    留白的意境和丝竹的清雅
    拙政园的涵养和网师园的志趣
    固守台湾以一岛抗天下的郑成功
    以及以及一些并不太知名的民族英雄文安之,张煌言,李定国。

    这些都是我能够和他们产生共情,以他们为我的先辈而倍感认同,为自己是他们的族人而骄傲的原因。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他们留下的品格志向能如数家珍般脱口而出的人寥寥无几,甚至他们的文章我们不得不借助古文词才能读懂。

    而他们身上所闪耀的光辉和才华,这个时代的多数人所不具备。甚至常听到有人问,我们的文脉断裂了吗?我个人认为,没有。血脉流淌在血管里不曾断绝,不然不会有人在看到我上述的字句时,即便不知道不了解,但是简单几句,立刻能够感同身受,所以我们要的是唤醒。

    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重构

    那么我们要唤醒的是什么?是精英文化还是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好的呢?答案不言而喻,我个人并没有鄙视一些民俗文化的意思。但是,我个人更加倾向于唤醒精英文化,也就是士子之气。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春秋志士,仗剑行天下,求真求道。也太久没有见到,一诺千金,至死不渝,为赵氏孤儿托孤一世,舍亲子护信诺。

    也太久没有见到,面对逆境,依旧高歌唱和”千金散尽还复来”或者“休将白发唱黄鸡”。个人的粗浅见识,认为传统的理解和重构,这两重行为是唤醒潜藏血肉中的文脉的方式,不脱钩于时代一味的崇古仿古,同时也能活出华夏子孙应有的样貌。应该有几个特征是华夏子孙的特质:

    • 个人修养

    修己以敬,含蓄却不害羞

    当我们谈到个人修养的时候,似乎知识分子的形象跃入眼帘。然而,我们这个国度需要的应该不仅仅只是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而是外化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和标杆。很多知识分子是愤怒者,因为社会的不公或者秩序的缺失。但是我个人倡导的个人修养则是修己以敬,回述先贤,我们罕见愤怒者千古留名。

    什么是修己以敬,就是自己把要求别人的标准自己先做到,然后以自身的垂范来影响周围的人及接触过的人。传统文化中关于自身修养的重视程度比较高,许多耳熟能详的字句就不再重复。所以,我个人倡导的就是先从自己的修养入手,正心正意。当自身的修养足够开始外化垂范的时候,我们是张扬碾压还是润物无声,我所能想到的答案应该属于后者。这也是东方文明的特征——含蓄。

    但我们在观察我们周边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是羞于向陌生人表达的,也许是含蓄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但是害羞和含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个概念。含蓄有相当的底蕴和基础,不必咄咄逼人,只需娓娓道来,受众自然心悦诚服。而害羞则很有可能是无积累,无基础,害怕丢脸而闭口不言。

    • 审美意趣

    托物言志,留白但又深刻

    在个人品格之上就是个人的爱好和审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和爱好是一种有机统一体,比如郊游就必有雅集,比如宴请必有诗会,比如居所必有笔墨提刻。许多的生活活动都可以与审美结合起来,甚至是工具本身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比如文字成为书法这个我们独有的审美对象。审美虽然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但是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总有一种主流的审美意向在其中。

    我所认知的传统文化审美就是留白+文,托物言志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传统,千年流传的文化精品罕见不表达心志的作品。而视觉上的则是留白的巧妙,放在当下也是less is more的我们自己的表述方式。留白并不仅仅只是空,而是去除不必要的修饰和多余的内容,需要的是深刻理解一个事物之后的提炼总结的能力。

    我在这里举个例子,IOS系统上有一个叫做“字里行间”的应用,用于写作。和同样功能的TXT比起来,孰好孰坏一目了然,这个就是留白的深刻思考之后的具体体现。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国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没有使用透视原理,还原度低从而被许多人所弃。然而在现代的研究中发现,人的视网膜对于线条的认知恰恰是事物轮廓的边界。至此,不难想象古人在绘画创作上的观察和思考的细致与本质的探寻。

    而不论是书画还是建筑还是由建筑衍生出来的园林,没有一样不带有创作者浓厚的个人思考。对联,上联为实,下联为虚,建筑藏志趣于内,园林更是山水融汇,托物言志。其余的书画更是论述多多,不再多话。所以,当我们的审美将单纯的感受和个人品格,个人志向相结合的时候,我们不仅享受到了美好,更创造出一个形而上的全新审美对象。

    • 社会责任

    专于本业,胸怀天下更专注于当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本质也是在追求安全感,所以一种群体性的安全感是由每一个人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的合力,构成了社会安全感的基础。我们当下能够观察到的愤怒,不满和自身近乎于本能的“找关系”行为就在于每一个人对于自身责任的缺失。在这里,我需要排除掉体制的原因。这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但是很多人开始尝试从改变自己开始,何尝不会对体制和环境发生作用力而向好的一面的趋势。

    专注于自身的责任,建立在个人修养和志趣的培养之上,没有修养和志趣很难对于自身责任有很好的认识。专注于自身的责任就包括了创造价值和社会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总体来观察的话,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语言、诗词、琴棋书画到社会组织、政治结构、医疗卫生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具有相当高的同一性,请注意是同一性。所以,我做这次分享的根本在于阐明社会责任,但是个人修养到志趣爱好则是和社会责任密不可分的,而且居于基础的位置,因此先说。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黑人小孩练习跆拳道,因为左手不敢发力而哭泣,教练没有责怪反而循循教导,最后小孩左手一击破掉木板的同时也破掉了心障。而为什么在我们的身边见到的多是医患互疑,只要有交易的关系就在担心是否会掉入陷阱,而自己身处交易中恐怕心里想的也是用套路套住对方。

    而为什么国外却把商业交易做的如此交心,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我再次强调,我们在对体制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你做了什么?你创造了真正有用的价值还是对社会责任扛起了一份担当?我想真正能够从修己出发而志趣高雅的人,不论你处于哪个位置,你的责任和胸怀都会促动你向更积极的部分靠近。

    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助力

    任何事情的推广,除了有主旨还需要有渠道。现在的这个时代已经是互联网的天下。媒体人或者各类媒体没有一个公号相信已经彻底的边缘化。那么互联网对于传统文化的唤醒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想先从互联网的本质谈起,张小龙在推出微信公号的时候,做了一个广告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切中了互联网的本质,也是微信公号大获成功的原因。互联网就是把一个个微小的点平等的看待,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获得服务的同时也能提供服务。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时代,对于我来说是春秋,这个时代诞生的思想家让“中国”这个我们所认同的主体凝聚了几千年,而那个时代恰恰也是:只要你能有所思、有所得,就能发声让更多的人知道、传播的时代。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所有不同但作用近似。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一个有志于改变自己,改变周围,唤醒血脉的人来说是不能荒废的。即便你没有公号,微博以及各种各样的书写工具,都能支持分享到社交媒体,形成传播,从而为唤醒提供一个了非常良好的渠道。现代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说过如下的一句话:

    ** 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也塑造了我们。
    ——马歇尔·麦克卢汉**

    突兀的出现在这里,其实想要表达的含义是,我们并不是要将一切都恢复传统而仅仅是为了在互联网时代,把自己活的像自己应该有的样子。那么和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需要非常深刻的去理解传播工具的作用。当我们的传播工具只有青铜大鼎的时候,我们的内容只有寥寥数语,表达的只有当时最为重要的活动——祭祀。因为,青铜器的文字雕琢难度极高,只有最最重要的事才值得记录。

    当我们发明了竹简以后,我们可以记录下闪光的思想和短篇。比如,孔子可曾写过一部书?没有,孔子所留下的只有他说过的一段一段的话。因为一旦成书的竹简遗失部分后需要表达的内容立刻无法表述。当纸张出现以后,我们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籍。而现在的世界,公号的出现既是偶然也是时代的必然,信息爆炸的结果就是阅读时间的碎片化。

    微信为代表的公号,微博的“微”,其他如今日头条等媒体的公号文章都是大标题带小标题,甚至重要的内容特别标出以免不适应碎片化而影响自身的传播。我们周而复始,又回到了春秋时代的只言片语。而修齐治平的传统路径,在潜移默化中也许就能做到一个充分的唤醒。

    不要感叹新媒体的强势和传统严肃媒体的没落,新的传播工具带来的就是全新的内容,而我想说的则是有所思必有所述,只言片语、美文美图就是最好的方式。而真正要对抗的则是也依托于这个碎片工具的鸡汤和泛娱乐化,对此我毫不担心,因为人类作为一种思考的动物,思考而后行动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鸡汤无用,泛娱乐化不可持,关键在于有人去做。

    媒介即内容。
    ——罗伯特·西奥迪尼

    另外,在正题之外,我还想对文化唤醒的做一些建议。传统文化之深邃,要重构和唤醒作为一个现在人来说,可能要穷极一生才有可能在单一的领域有所建树。已经接受了大量非传统精英教育的这一代,只能从兴趣的角度来填充和补漏,然而一个成年后再学习一门外语会非常吃力,但是如果是从小就处于这个语言环境之中,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重构和唤醒,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人说教育要靠教育机构,学校老师,而老师最常说的话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认同。先说第一,我们目前的教育机构完全的僵化,对青少年的作用是一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但是缺乏思维方式,文化熏陶的作用,要转变可能没有几十年无法完成,而且还需要强力的推动,就目前看这个推力也很难产生。

    再回到学校教育本身,我们回想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多少教育的经历能让我们难忘,我们成长成现在的这个样子,我们的基础教育给了我们多少帮助,我想这个问题我无须回答,大家立刻就有答案。那么,父母也未必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看看自己身上有多少和父母相似的性格,观点和看法?我想说的是真正对我们的性格志趣爱好发生作用的恐怕是我们周围的伙伴。

    所以,我首先对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唤醒和重塑寄望于下一代。其次,方式我更倾向于商业化的民办教育机构,在和伙伴的玩乐中找回自己血脉中的雅致和志气。再次,就是我们所忽视已久的农村是重要的节点。在这里就不在展开过多,期望能够有人能为这些事情做出一些有效的助力。

    互联网时代能给我们的是一个平的世界。在此我只对农村和农村孩子的未来做一些想象,从平坦的世界出发,手机的低成本和互联网的便捷是最大的一个基础设施的覆盖。但是,我们期望未来中国的农村孩子都是“快手”这样的产品的忠实用户还是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精英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

    我想一款或者多款针对农村交通不便的互联网社会产品,教育产品会是真正有责任感的创业者应该去关注思考并付诸实践的,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行为的记录,针对性的做出内容产品,依托淘宝,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对农村经济的激活,按照基础设施覆盖-教育模式的演进-传统文化重塑内容的构建-产品的成形-配合巨头同步推广的覆盖-社会责任和经济价值的创造这个路径,未来的乡村和未来的中国想象力无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思:网络时代,传统的重构与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cj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