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死亡诗社》:为了追求自由及与你们抗争,我选择了死。

《死亡诗社》:为了追求自由及与你们抗争,我选择了死。

作者: 大步流星的芝麻狐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08:05 被阅读46次

    《死亡诗社》上映时间1989年,豆瓣评分9.0。

    首先,介绍下内容:

    威尔顿学院是全美最好的预备学院,每年毕业生的75%以上,都进入了美国的名牌大学。所有挤破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的家长,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目的:一定要进名牌大学。别的都是浮云。看到影片的最初部分,想起了全中国学生从进幼儿园的那刻起,就已经看到了求学十几年的终极奋斗目标:你要在千军万马中,做走过独木桥的优胜者,进入名牌大学,从此,前途无忧。

    有一个主张追求自由的基丁老师不可怕,要命的是有一群愿意打破常规去跟随的学生。基丁第一堂课,就说英文书关于诗歌的前言是屁话,让他们撕掉;让他们在课堂上站上讲桌,从不同高度和角度发现问题;告诉他们,对自己写的诗歌,要咆哮的念出来,不要去在意别人眼光......

    “争气”的是,在如此熏陶下,以尼尔和托德为代表的十几个同学,组织了死亡诗人俱乐部,他们在深更半夜跑到山洞,誓词是:吸取生命中最美精华。每人念一首诗,一切随意;学生多尔顿,以死亡诗人俱乐部成员名义,在校报上提出建议:威尔顿应该要招收女学生;学生尼尔在基丁鼓励下,说服一是心只让他学习的父亲,顺利演出了自己为主角的戏剧......

    有点意外的是,我以为尼尔反抗父母,会是离家出走,或是断绝父子关系。但他选择用枪自杀。

    其次,说说眼里有星星的男主。影片尼尔一出场,我就很喜欢他的眼睛,里面藏有力量。看完电影,我才知道这种力量是对追求自由的倔强。

    当基丁在课下偷偷给他们讲述死亡诗人俱乐部时,他眼里闪烁着兴奋和刺激,于是,他很坚定的成了俱乐部的头号召集者;

    当戏剧要选角色时,他兴奋的告诉室友,眼里的星星和嘴巴略张看向远方的憧憬,那是灵魂深处的热爱与追求,尽管父亲禁止他任何课外活动;

    当演戏被父亲发现,带回家中,被明确告知:决不允许演戏。一定要去哈佛大学读医学。他瘫坐在沙发上,苦笑说了句:“没什么。只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那个晚上,下的大雪,他脱光衣服,戴着表演时的花环,向窗外闭眼致意。在父亲的书房,用枪自杀。

    其实,他死时,我没哭,我只是在想,朝向窗外的最后仪式,他想了什么?是做了最后的赴死准备,还是致敬他最爱的表演和那晚精彩演出的自己。我想更多是后者吧。

    我想不起十多年学校生活中,有哪件事让我眼睛里有星星,或许是个无趣的人,又或许是寻求渴望的灵魂被理性教条化的躯体所阻挡。但电视剧看多了,即使又雷又狗血,但很多为了跟随心走,付出牺牲很多的人,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谈着吉他,唱着自己谱曲的街头艺人,或是挤在十几个人的小房间里,等着每天跑龙套,因为心中的演员梦......尼尔的死,是他与父亲的抗争,也是自由与因循守旧的抗争。抗争的方式有很多种,死只是最决绝的一种,就像流浪艺人,跑龙套小演员,可以与亲人沟通,实在沟通不了,就冷静,等实现梦想时,就是对自己最好证明。

    最后,抒发下感情。在豆瓣下面,我看到一个短评:开场精彩,中场尽显疲态,结局来了个绝杀,最后终于反败为胜,深入我心。电影中,尼尔死时,我没哭,基丁老师被学校污蔑,把尼尔的死都推到他身上,曾经死亡诗社俱乐部成员被迫在这种污蔑文件上签字时,我没哭。但基丁开门而出一刹那,当一个接一个同学站上课桌,对着他喊:“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哭了,情绪越来越强烈,连带着回想起尼尔的死,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冷漠,以及那个告密的俱乐部成员卡梅隆。我看到了绝望,但更多是希望,基丁曾经对活着的这些学生关于自由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在最后一刻还是反抗了。我想起一句话:当一个死水般的体制内出现一个活跃的变数时,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对面。基丁老师和以尼尔为代表的学生是这个变数,即使力量渺小,或不堪一击,但只要是光,哪怕微弱,它都曾经照亮世界,当更多微弱光聚集起来,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希望。

    基丁和尼尔是勇敢追求自由的光,而世界上有更多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的光,尽管在体制的铜墙铁壁下,这些光是脆弱的鸡蛋。但就像村上春树所说:“会有更多人站在鸡蛋这边”。因为,不是体制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死亡诗社》:为了追求自由及与你们抗争,我选择了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ft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