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宋年间的两次变法

北宋年间的两次变法

作者: 清月澈澈 | 来源:发表于2023-11-13 21:57 被阅读0次

    北宋年间的两次变法,改写了四位文人的命运。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54岁,欧阳修36岁,王安石22岁,苏轼6岁。

    这一年,北宋朝廷已经来到了一个“危机与发展同样剧烈”的转折点上。总的来说,北宋朝廷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官太多了,兵太多了,财政支出太大了,不堪重负。然后,在与外敌(辽、西夏)的数次战争中,北宋也是屡战屡败。内忧外患,沉重地压迫着当时的知识分子们的社会良心。改革势在必行。

    于是,宋仁宗就把当时正在外面做官的范仲淹召回京中,封他为参知政事,让他放手去改革。“庆历新政”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范仲淹和富弼两人随即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谏官欧阳修等人也纷纷表示支持。

    范仲淹的改革,总的来说就是:严格限定官吏的任免升降、重视农业生产、整治军备以及厉行法治。都是好的政策。

    但是新政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第二年(1044年),就有很多人毁谤新政,攻击范仲淹。虽然老铁欧阳修仍然一如既往地写文章支持范仲淹。但是指责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范仲淹还是顶不住舆论的压力,请求到外面去做官。

    庆历五年,范仲淹就被贬到邠州(在今天的陕西省旬邑县)去做官了。几个月后,坚定支持范仲淹的欧阳修也被贬到滁州(在今天的安徽省东部)去做官了。到这里,为期不到两年的“庆历新政”彻底宣告失败!

    也就是在庆历五年的年底,范仲淹又被调到了邓州(在今天的河南省内)做官。第二年,范仲淹一个被贬到岳州(在今湖南岳阳)做太守的朋友——滕子京,央求范仲淹替他写一篇《岳阳楼记》。然后,范仲淹就写下了我们所熟知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在“庆历新政”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来看《岳阳楼记》,也许我们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刻画了两种人,一种是“迁客骚人”,略等于我们今天的“文艺青年”;另一种就是“古仁人”,略等于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大神”。“迁客骚人”的心绪起伏不定,容易因自己的遭遇和外物的变迁而或悲或喜。而“古仁人”就不同了,他们的心情是相当稳定的。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为什么古仁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心放在自己的身上,他们把心放在了天下苍生的身上。所以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范仲淹表明,自己要跟古仁人一样,不要因为仕途不顺就怨天尤人。放在“庆历新政”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来看,范仲淹这种宏大的格局,与其说是劝勉友人,毋宁说是一种自慰。

    说完范仲淹,再来说范仲淹的铁杆粉丝欧阳修。刚刚说了,庆历新政失败之后,欧阳修就被贬到了安徽滁州做太守。对,就是在安徽滁州,欧阳修写下了同样是千古名文的《醉翁亭记》。我们都知道,《醉翁亭记》的第一句就是:“环滁皆山也。”这里面的“滁”就是指的“滁州”。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的时间,应该也是在庆历六年,这一年欧阳修也才39岁,但是却自称“醉翁”。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好像并没有特别不开心,反而整天带着一群滁州的老百姓到当地的琅琊山去吃喝玩乐。琅琊山之于滁州,大概相当于白云山之于广州吧。“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被贬滁州之后,欧阳修仍有大把的闲情雅致游山玩水,仍能时时“与民同乐”。大概,欧阳修是相当乐观的一个人吧。

    四年后的1050年的夏天,刚满30岁的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准备回江西临川故里,途径杭州,写下了《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时候的王安石正值壮年,抱负不凡。这一首《登飞来峰》也写得十分有气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可视为王安石实行新法的前奏。

    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北宋社会所面临的的问题几乎一个也没被解决。官还是这么多,兵还是这么多,财政的支出还是这么大。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这一次,就轮到踌躇满志的王安石上场了。

    1069年,已经是宋仁宗的孙子——宋神宗在位了。这时候,范仲淹已经去世了,欧阳修快去世了,王安石48岁了,苏轼32岁了。就像范仲淹一样,王安石也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主要负责变法事宜。王安石所面临的问题,跟范仲淹也基本是一样的。

    就跟范仲淹一样,王安石也推出了很多新法。但也跟范仲淹一样,王安石也得罪了很多保守派。我们所熟知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和豪放派大词人苏轼,都是反对变法的。

    1079年,苏轼还因反对变法而被弹劾、诬陷,从而造成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差一点就让苏轼丧命了,最后就连王安石都出来替苏轼求情。最终苏轼被贬到了黄州。

    我们所熟悉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后的第四年(1083年)写的。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大概也能看出苏轼在文学上的风格的转变——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两篇《赤壁赋》同样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从这两篇文章来看,苏轼已相当超脱。

    苏轼和王安石二人都堪称新法的受害者。王安石变法最终的结局也跟庆历新政一样——失败!

    1085年,王安石的支持者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王安石的新法几乎全部被废。王安石变法被宣布以失败告终。

    第二年(1086年),王安石在老家钟山病逝。

    北宋中后期,积贫积弱。无数仁人志士都想让国家富强起来,从范仲淹到王安石。也有无数的文人被牵扯进来,从欧阳修到苏轼。他们的命运都因这两次政治变革而改变。宦海浮沉之后,尘埃落定,还好给我们留下的,有那脍炙人口又感人肺腑的诗句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宋年间的两次变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id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