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宝在自己屋里拿着手机听绘本,过了好一会儿我过去看她,她竟然还趴在床上看着手机,我立刻火起:“你怎么还在看手机,,多长时间了,快点放一边去!”孩子不情愿地去做了。
我命令孩子去做的,即使孩子照做也是迫于我的威胁,为什么我没有说:“我看到你还在看手机,你应该看了一会儿了,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我可不想让宝贝的眼睛受伤害,所以建议你立刻结束,把手机放远点。”
2、大宝在书房学习,小宝爬过去开始倒腾第一层书架上的东西,影响到大宝了,她用胳膊扒拉着弟弟想让他出去,结果小宝侧倒头嗑在凳子腿上,倒地大哭,我跑过去抱起小宝,对着大宝批评:“弟弟这么小,你把他抱出去啊!他哪能经得起你这么推他??!”大宝不语,但明显不认同我的观点。
我在事件面前展现了自己抱怨的一面,被事件带走,语气态度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灵进程。我应该说:“我看到弟弟倒地大哭,头紧挨着凳子腿,可能嗑到头太疼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把弟弟推倒,可是他太小,经不起你推,这样做容易让弟弟受伤,所以我建议你可以把他抱走离开这里。”
两个场景我只需要改变说话沟通的方式,不用批评、命令、说教,讽刺等语气,改为客观的描述事实,预测结果,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建议,这样就容易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的建议,而我犯的错误是直接到建议的一步,孩子的情绪没有被认同处理,建议基本无效,沟通出现障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