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尽信书不如无书,你犯的错误不在于“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你犯的错误不在于“书”

作者: 易谬 | 来源:发表于2019-01-05 17:54 被阅读20次

    读完一本书却毫无收获就像是吃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能果腹,但总觉得不够,这样的作品,很多人会觉得无用,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让我想起“吃饼”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一连吃了七个饼,终于饱了,他却后悔了,要是直接吃第七个饼不就好了?

    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人,怀揣着某种目的,想着一蹴而就,想着一步登天。殊不知,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而知识,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消化,需要调动全身心的感受,需要去生活中,去思维,去运用,去领悟。

    1.

    书也只是一种工具

    被动的接受某些东西,只是知道某些东西的存在(仅此而已),这是死的。关键在于如何灵活运用,变成自己的,变成能够为我所用的,这样才算是属于自己的,否则某些就只是工具。

    而工具有好坏吗?能怪工具是好的还是坏的吗?更多的在于你的选择,以及你的使用方式是否恰当。

    这一点,可以理解为读什么书本身并不能决定你能吸收到多少知识,而去思考,去发现,去运用,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远超任何一本书了。

    2.

    知识没有运用出来等于没有

    知识没有运用出来就等于没有,就像钱如果不花也只是个虚拟货币,没有实质性的价值,而人们之所以看中钱难道是看中它的材质?不,看中的是它的价值。

    所以说,不要觉得读完一本书没有丁点收获就一定是书的错误,确切的说,你还可以思考这本书存在的价值,以及对方想要宣导的故事,还有结构上,语句上,给你的启发性,以及你觉得不足之处等等,你还可以再想想,如果你去写,又如何?

    看待一件事物本身,很多时候并不能从单方面去论述,有用,无用,这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标准,而非绝对的,更多的时候也许是你不会用,你没有发现它的用处和存在价值,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无知导致了偏见,也可以理解为,某些事物的存在高于当下,当然,也有些书本身的价值有限,比如说明书,功能有限。

    3.

    写书的人决定了书的价值

    说到说明书,又不得不提到书的种类。

    书的种类繁多,每一种书本身的定位决定了这本书的主要价值,而想要从一本书中了解世界,了解人生的一切问题,想要借书本去解决生活的烦恼,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论。

    这里不得不引申到作者身上,或者说作家。

    很多内容的创作本身都是取决于作者本身,而作者站在什么角度,以及自身的实力,还有他写的内容,这决定了一本书的价值。大部分人对于书的偏见大多出现在这一点。

    简单的说,一个写使用说明书的人,你却想要从他那里了解某些工具的原理,这本身而言就很扯。

    4.

    知识、思想是为内容服务的

    同样的道理,想要从别人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这本身而言就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不认可。这代表着一种没有主见,没有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这样去“治疗”,无异于一个人去叫兽医给你看病,也许有效,也许无效,最终的效果在于医生的水平,也在于你病的程度。

    跳出问题来思考问题本身,写作的人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遇到的问题,虚构的问题,也只是在某种逻辑的角度上是可行,换个概念,换个人,或者换个角度也就觉得很扯了。

    再想一想,作者书写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他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呢?

    我想大多数的作者,写的东西无非也是所思所想,或是结合现实生活来进行虚构,或是记录某些事情。这本身就存在着某一段的空白,这个空白可能是“真相”,也是最核心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会存在那么多的“鸡汤”的原因吧,并没有深入,而只是将思想引导成自己想要表达的方向。

    5.

    写书的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当然,也有一种是记录的书,比如历史。这种后话的书籍,更多的还不是和作者本身的见解有关?

    所以,看一本书有没有用,能怪作者吗?能怪书本身吗?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看书的人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

    这也可以追溯到书的来源,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高度集结的思想。

    简单的说,你知道的问题,你会那么细致的描述吗?而某些事情的经过,对于作者本人也许一眼就能唤起他的记忆,而不知情的人,没有相同经历的人则会很费解。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对于书的“失真”表示怀疑的地方。

    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这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都蕴含着某种合理性,可就是这点合理性是读者通过简单文字最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这就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好像情理之中,又情理之外的错觉。再结合虚虚实实的描写,就让读者更困惑了。

    6.

    预见性是书的局限性

    其实仔细去想,还是能够明白一点的。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后知后觉的东西。

    这种后知后觉来源于书总是在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去关注它,而它往往是出现在事情发生之时有效,过后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了因素之间的改变。也就是说时间、地点和条件都发生了改变,而这个时候再去套用书中的知识,这多少是会有些偏颇的。

    毕竟,并不所有的书都会有那种预见性,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在局限中的有限和无限。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书总是能在某一时刻很流行,过后却无人提及的原因了。

    有些书也只是适用于某一主流而已,过了就没意思了。

    7.

    “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中常有一种“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关于这一点,我们得想到,书的产生是有角度的,而你看书的角度决定了你能发现多少。

    如果你看书一开始就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想法,那么失落也在情理之中了,更多的还是要学会去考量书中的条件和现实的条件进行对比,如果只知道照搬,那这解决不了问题也在情理之中了。

    简单的说,现在科技进步了,时代进步了,你还抱着以前旧有的观念想要“火”一把,这是很难的。

    就像以前可以靠说明书做包子,现在都可以用科技来实现了,你还用说明书那一套,指不定还没有人家机器做出来的好吃呢!

    所以,“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思考问题的时候,还是尽可能的去思考条件是什么,以及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选用相应的知识去灵活运用,这样才是书的正解!


    易谬

    2019年01月于厦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尽信书不如无书,你犯的错误不在于“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qd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