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这首诗名为《早春》,是一位名为九歌的当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句。九歌写得一手好诗,而当代作词人小冰更是随口便能唱出一首好词:“茫茫夜雨中,往事如风,耳边桃花笑春风,梦里你我相逢。”这些生长在当代的文人却能如古人般,对古诗词创作信手拈来,让人不得不服。然而,更让人佩服的是,九歌和小冰居然不是人类,他俩实际上只是科研人员成功研发的两个会写诗作词的智能机器人而已。
机器诗人是这样炼成的
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册,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是用来告诫希望自己在写作方面出类拔萃的人,首先要先多读书。其实,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机器人。我们可以从九歌如何成为一名诗人的经过窥探到机器人成诗的奥妙。研究员会先在九歌的程序中输入三十多万首唐代以来的古诗作为语料库,再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让计算机学习诗歌创作的规律。除了对诗句平仄、押韵规则进行设置之外,不再人为灌输作诗规则,而是让九歌通过自己的自学程序自行揣摩诗歌创作规律。就是这样,通过反复多次的自我修正和寻找潜在规律,使九歌渐渐地摸透了诗歌创作的方法,当你再给它出题时,它便能自如进行发挥和创作了。
机器人还可以写小说
其实,通过重复揣摩而深谙规律,并完成技术性的写作对于机器人来说不是难事。找规律和海量阅读这两点应当是很多不具备创作天赋和阅读爱好的人抓破头的。但是机器人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然而,诗歌毕竟创作篇幅小,规律找起来也容易,如若是小说创作,要有人物设定,要有情节的起承转合,智能机器人能同样完美地完成任务吗?
“那一天,乌云低垂,天阴沉沉的。屋子里没有一个人。柯南好像有什么要紧的事,外出了。他都没有跟我打声招呼。无聊啊!非常、非常的无聊。对了,要不我尝试写小说吧。”这段文字是出自于一部叫《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的小说,作者同样是一名机器人。这部小说,正是参加日本“星新一”文学奖的评选,并成功通过了初审。参加角逐的一共有1450篇小说,而评审让这部小说通过初审的时候,并未知道它出自一个机器人的手笔。
这部参赛作品是由人类预先提前设定好故事的人物、内容大纲等相当于文章“零部件”的内容,然后由人工智能根据这些内容自动生成。不过,因为机器人写小说暂时还离不开人类预先做好设定,所以这位“作家”听起来更像是一名假唱的歌手。日本科幻小说作家长谷敏思也发表了对这名“作家”创作的评价:“智能机器人能完成这样的创作,是个很大的惊喜。但是对角色的刻画还较粗糙,情节的转换也不够自然、故事的交待也不够巧妙。”
机器人记者已经正式上岗
尽管对于细节的追求更多,规则变幻莫测的文学创作来说,机器人作者暂时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但是作为固定格式和套路有迹可循的简单的新闻写作来说,机器人记者显然要得心应手很多。实际上,在我国,一些互联网媒体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记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新闻报道,并且取得不错的成果。2016年,《第一财经》试用写稿机器人“DT稿王”代替记者完成实时监控信息源,对实时抽取的信息做出判断,输出相应内容,产生新闻,设定后几秒便能成稿。平均下来,稿王居然每天有5000个人的阅读量。《今日头条》也出品了国内首款人工智能反低俗小程序“灵犬”,承担一部分审核稿件的工作。因此现在,机器人已经可以在媒体的简单稿件中施展拳脚了。而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更是指日可待。
当有一天,机器人真的成为一名“文学家”……
未雨绸缪,展望有一天,如果机器人真的能替代文学创作者成为作家、编剧,能写故事能写剧本,那么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版权属谁?英国在1988年出台的《版权、外观设计和专利法》承认“计算机产生”的作品是没有“人类作者”的作品,并明确授予此类作品版权保护。2017年2月,欧洲议会出于版权保护的目的提倡授予自主式机器人“电子人”的法律地位……但时至今日,关于此类探讨,在全球范围来说,依然没有定论。如果说计算机的“稿酬”属于它的使用权所有者,那么,那些赋予它灵感和创作路径的,装在它脑海里的海量作品的功劳又该如何清算呢?
2018年9月15日的14:20-16:50,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 2层DE厅将迎来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的平行主题论坛之“网络文学版权保护论坛”,届时,就人工智能写作的网络文学著作权该如何界定这个话题将会展开热点问题对话,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