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定义留守概念?现在的留守儿童很多了。大城市对于年轻人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中小城市和县城年轻人外流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12岁便离开父母,来到镇上初中上学,因为有一些是同村的小伙伴,倒也不觉得孤单,10几个人每周日下午骑着自行车,奔赴8公里来到镇上租的房子,一般也就是跟自己家庭有点关系的亲朋、熟人他们的家。他们提供一日三餐,我们拿着从家里带过去的米,换成饭票,每斤米要交1毛钱的加工费,每周带10斤米,每餐一般吃5两,如果你觉得米有多,或者比较饿了,可以把饭票兑换成零食或者早餐的包子、馒头。菜票是需要单独买的,只有5毛的素菜和1元的荤菜两种,一般中午吃两个素菜就对付了。
吃饭的地方不产米,但学生们带来的米根本就吃不完,还有很多要拿出去卖的。在我们90后的头这一代,我们还会带米,到了我二弟95一代,已经不带米了。自然地,一周带10元钱,变成了一周50元,二弟和三弟两人每周一共带100元,彼时我已经在上大一,那是09年的事儿了。
那个时候的小伙伴儿们,男孩和女孩关系很融洽,男孩出力打水,出钱买肥皂,女孩子会帮忙洗衣服;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只上两节课的周三下午,16点就去赣江边吹风捡石头;男孩子和女孩子也会一起学习、讨论,冬天时候打雪仗。
没有留守的概念,一个人去离开父母去远方学习独立生活也没有什么不适感,反而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而老家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我们从小就帮着插秧的田里,在我们追着蝗虫和蚱蜢到处跑的地里,还有我们捉鱼摸虾的池塘边,依旧留着他们辛苦挥洒汗水的印记。直到我上研究生,父亲还保留着那个传统:每到暑假前夕,要通知我回家去”双抢“,也就是干农活,我们三兄弟干起活来一点不比大人差。09年暑假也就是出现那一轮最大日食的那个暑假,天空突然黑了,老妈说要回去收衣服了,要下雨了,乌漆嘛黑的,伸手看不见五指了,我说老妈现在是日食,不要动好好感受吧,几年难得一见,你现在走动,说不定就要绊倒在田里吃泥巴了!
02年,我把父母”留守“在了老家,自己出来镇上读书,那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从而也渐渐习惯,在渐行渐远的求学和工作之后,远方的父母就真的被”留守“了。
而现在,已为人父的我,迫于现实无奈将小孩放在广西养育,从而暂时性地造成了小孩成了留守儿童。
从农村出来之后,只想尽全力争取在城市落脚。求学的时候,并不知道将来自己会走向哪座城市,哪个方向,只是父母卯足了劲要将子女送出去读书,只希望能脱离这片土地,不再受贫困之苦。对于孩子也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子女的期望,就是将自己的愿望延申到子女身上,即便宏大叙事的故事不能在子女身上续写或开始,也将倾其所有为子女创造最好的时机和条件。
孝顺,分量很重。
血脉,同样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