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作者: 未来已来李国明 | 来源:发表于2018-08-20 21:15 被阅读0次

    中考成绩出来了,同事的儿子分数不理想,没有考入重点中学,颇为郁闷。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又是一个玩手机玩游戏的直接受害者,又是一个控诉网络负面作用的典型案例。

    近日与其闲聊时才得之,他儿子从小就爱读书看报,对语文写作情有独钟,平时用手机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甚至从去年开始就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与之相对应的是数理化的一塌糊涂,好似绝缘体,对理科类学科基本无感。两个极端在同事儿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语文老师眼中,这就是人才,喜爱有加、赞美不断,数学老师眼中却是榆木疙瘩,亘古不化,班主任摇头,家长叹息。

    听完同事断断续续的描述,我对其儿子首先是佩服,在这样两个极端的环境中成长,忍受冰与火的考验,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岿然不动,这背后的支撑也罢,无视也罢,本身就是常人无法理解和不可想象的。之余,我陷入沉思。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在全球经济的裹挟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物质极大丰富,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工作需求,每个人就像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被各种教育和培训机构不断的培养、改造和塑形,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本科研究生,总能够找到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岗位,教育思维、模式、习惯被固化和定形。

    但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经济发展满足生存需求向品质需求的高质量转型,原先的标准化、统一化、同质化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创新已成为主题,并购重组、杂交新生成为发展之路,而这一重构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将不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零部件,必须实现角色转换,改革精神,创新思维,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将成为时代发展的支撑。

    改革势在必行,创新是唯一出路。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首当其冲要扭转现有的管理结构,打破固有的理论框架,改变选人育人的思维习惯,跳出牢笼,摆脱束缚,迈向开放和包容,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个体自由发展提供多元可能,创造各种机会,让其携带形式多样、品种各异的基因,投身于改革和创新的大潮中,以此来满足适应,并引领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tr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