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葬礼之争

葬礼之争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9-21 10:45 被阅读0次

孟子的母亲与岳飞之母、徐庶之母,并称“贤良三母”,而孟母的鲜名最为人津津乐道,比如断机杼以责儿荒于嬉,居所三迁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戒谕孟子严于律己以阻止其休妻,鼓励孟子远游等,可见孟母知书达理,深明大义。

孟子对母亲非常恭顺敬重,他在齐国做了客卿以后,就把母亲接来和自己一起住,昏定晨省,冬温夏凊,母亲生病后,亲自伺服汤药,可是母亲还是在第二年去世了。

孟子就把母亲的遗体运回老家鲁国安葬,吩咐他的学生充虞负责办理葬礼中的木匠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督造棺椁,按照孟子的要求,棺椁用了上等的木料,厚达七寸。充虞心里也犯嘀咕,棺椁是不是过于精美了,但因为丧礼上事情很多,时间也紧迫,孟子正处于哀痛之中,他就照办了。

孟子办完丧事,启程回齐国,中途在一个叫嬴的地方停宿,充虞见孟子有了空闲,就对老师孟子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不嫌弃学生的无能,让我督办葬礼中的木匠活,当时因为时间紧,我没敢问老师。现在大事已毕,有一件事,我心中的疙瘩一直无法解开,想私下请教老师,师母的棺椁似乎太精美了点吧?”

孟子说,在远古时期,对棺椁的规制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到了中古,规定棺材的厚度不超过七寸,外面的椁和棺材相称就可以了,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按照这个规定办。置办棺椁,并不只是为了美观,把棺椁做得尽量好一点,无非是为了尽活着的一片孝心而已。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但受规定的限制,无法置办好的棺椁,活着的人心里就无法舒畅;如果制度允许,但没有相应的财力去置办,心里也会不畅快,觉得对不起逝者。如果制度允许,自己也有财力,自古以来,大家都会置办精美的棺椁,为什么唯独我不可以呢?

况且,如果能为死者将棺椁做得好一点,不使泥土过于侵害遗体,对活着的人来说,难道心里不会更舒畅一点吗,这样更能化解悲痛之心。

现在,有些人由此指摘我,但是我知道一个道理,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议论,就在双亲身上省钱。

虽然孟子是这样认为的,但这件事一直成为很多人的话柄。在《孟子·梁惠王》篇中记载,嬖人臧仓就以此攻击孟子逾礼,阻止鲁平公前往拜访孟子。

墨家是坚决反对厚葬的,而儒家向来非常重视丧礼,不敢简慢死者。这也成为后世攻击儒家的理由之一。其实,孟子说得很明白,只要不违反规定,经济能力又承担得起,为什么不能把丧事办得隆重一些呢?

后人的问题在于,自己没有足够的财力,就嫉妒他人,斥之为奢靡之风,浪费钱财。另外一方面,确实有不少人,仅仅是为了攀比,不管有钱没钱,都大肆操办丧事,这已经与哀悼之情无关,不是孟子提倡的。富豪买私人飞机,买豪车,居豪宅,购奢侈品。可以一掷千金,太多的人都心向往之,把这些人作为膜拜的对象,是不是有点太实用主义了呢?花在自己身上就不是浪费,花在死者身上就是浪费吗?这难道不是物质主义吗?

儒家的主张是不逾礼,听从自己的内心,并不是越奢靡越铺张就好,而是反对违反天理人情的丧礼,还记得温厚的孔夫子曾经咬牙切齿地诅咒发明陶俑的人断子绝孙吗?道理就在这里。

【《孟子》简读之公孙丑篇1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葬礼之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cz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