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针的原因比较多,详细划分,则在以下几种情况多见:一、心理原因。 患者一般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或者对医者极度不信任的情况下,因为紧张、害怕等心理因素而产生晕针。二、体质原因。 久病虚弱,大饥大饱,醉酒,疲劳者容易晕针。三、病理原因。 血压不稳定,低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患者容易产生晕针。四、医者原因。 医者手法操作不当,过度的强刺激使患者产生晕针。五、体位原因。 作为或者直立位多产生晕针,当然也有卧位产生晕针的现象。但比较少见。六、环境原因。 如天气闷热,气压过低,诊室空气流通差,吵杂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晕针。 晕针在临床一般分作先兆期、发作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虽原因比较多,但晕针的内在机理是一致的,均属于血管抑制性晕厥,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周围血管广泛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加之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随之减少,以及心率减慢,导致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因这种晕厥和针刺有关,故而称作“晕针”。 轻者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自汗淋漓,肢体发冷、发软,或伴有瞬间意识模糊;重者,突然丧失意识,扑倒在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心跳渐微,面色发白,瞳孔放大,少数伴有休克。 上述均为典型晕针表现,一般轻度晕针均在施针治疗的时候仅出现头晕、恶心、冒汗或仅有轻度不适感便恢复正常,但也有起针后数分钟后才出现症状的情况,在临床中当谨慎对待。出现晕针后,古人多采取别处旁针刺激(包含各种解穴针刺和急救用穴针刺),或喝热汤、饮酒来处理,也有切一片生姜,让病人咀嚼不可下咽,来处理。 现代临床出现晕针,应当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取走病人身上所有的针,使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通风,同时注意保暖。轻者给予高度糖水、温茶或口服50%葡萄糖适量,重者刺激人中、合谷等穴,若情况紧急,则应配合其他现代设备施抢救措施。因晕针多无征兆,发作急促,所以不易预防,作为针灸从业者,尤其是爱好者,在施针之前应充分运用四诊收集患者资料,凡属于容易晕针范畴的均当小心谨慎。心情激动、抑郁者。根据求治时不同的心理状态,坐好解释和安抚工作;空腹、饥饿者让其进食休息;有晕针史的不可强求让其勉强从针,应改用其他疗法治疗。医者应加强针刺手法操作技术,不断练习,精益救精,练就过硬的技术,并提高诊室患者就医环境,同时协助患者采取适当舒适的体位。针刺治疗完毕后,要让患者在诊室休息10—15分钟,以防延迟晕针。 在针刺治疗中,病情诊断重要,选穴配穴重要,针刺手法重要,但预防晕针和处理晕针同样重要,如果处理不慎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