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从单位从南石道街搬迁到东港,我上班的路就变成每天横贯市区大连的一日游。
为了避开早晚的高峰期,我从此变成了单位上班的模范和样板。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上班,在别人刚刚起床时,我已经到了单位。晚上6点半以后才离开单位。等我走时,单位里早己是人去楼空,只剩下执勤的卫门在走廊里晃荡。
为了不打断我常年的锻炼习惯,只好把晨练的时间改在了到单位后。因为来的早,到单位还不到7点,而单位是8.30上班。而这1.5小时足够我晨练用了。
东港其实就晨练来说,真是个好地方。除了海边的木栈道,还有专门的塑胶步道。
分布在草丛中的音箱,播放着低转欢快的音乐。什么时候都不少的海钓者,悠闲的守着钓杆。近处盘旋着海鸥,远处海面上,进出港的各式船只穿梭不断。悠闲和忙碌,动与静在这里显的那么合谐。
我还是喜欢在早上听我的新闻,不愿在娱乐性较强的音乐中徒步。带上女儿买给我的耳机,人在海边走,耳听天下事。过眼不留痕,信步任我行!
2020年12月1日,刚从沈城出差回来的第二天早上。我照例到海边闲逛。因为头一天回家太晚,而早上起的又有点早。头有点晕晕的感觉,走起来有些心不在焉。
放空头脑和思想之后,眼前的景象就只是景象而矣。一路顺着海边走,过了游艇码头,大剧院临海广场,转向十五库老码头方向,也就是大剧院的西侧。
此时,太阳早已经高高的升起。返身逆向回望,刺眼的阳光晃的人睁不开眼。我赶紧向傍走进了大剧院的巨大投影中。
由于刚才的逆光回望,眼睛还没有完全恢复。躲进阴影的随间,眼前的大剧院有那么短短的一瞬间,就成了嵌着白光中的暗色剪影。
可能是头一天晚上没睡好的原因,也可能是我从小就在山中长大的原因。那个剪影一下子就同那毒蛇的头部影像完全重合了。我悚然一惊,晕晕的感觉一下子全部从头脑中散去。
我努力的眨眨眼,驱除杂念。开始重新仔细的打量眼前的巨大建筑。
大剧院也叫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是大连市的标志性建筑。说他是大连的地标,一点也不为过。
正规的宣传,都是贝壳的造型,突显大海的元素而成。从来没有往其它方面想,可这突然间的发现确太让人惊异了。
三角型的蛇头,半睁着的竖瞳,张开的蛇嘴露着森森的牙齿,整个蛇头布满细密的磷片,那有半点贝壳的踪影。
看着这样一个巨大的怪兽,在这里从地下探出。的确有点惊悚。
草草的结束晨练,打开电脑开始搜索相关资料,寻找可能的答案。首先,我所看到的这个如果是真,设计者一定会有隐含的深意,决不会是一个随意所为的东西。而这种设计最大的可能,那一定是国人相传的风水。
而在风水学中,蛇头是凶兽,它一般会是用来克制某样东西而设。所以,我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了谷歌地图。然后延着蛇头的方向,取中轴线,向前延伸。
越过海湾,金州的大黑山,大连地区最高山峰,赫然第一个出现在延长线上。
而大黑山除了是滨城第一高峰,有震慑之意外。其峰顶有电视转播等通信设备,也可比做龙脉之象。风水学上看,其有震摄滨城市区之作用。而蛇头所向,口吐凶像,正可以应"强龙不压地头蛇"之意。而从风水学上讲,这正是破镇压之局的风水之作。如此可以进一步确定了我的第一判断。
其次,又对大剧院的立项和建成的时间进行了搜索。时间是1994年开始建设,2013年建成完工。设计者为蓝天组,而蓝天组的创建者为奥地利维也纳人(Coop Himmelblau)
而其对大剧院的设计理念的公开解释是:设计构思是由大连的海引发灵感,通过模拟分析海水的形状,波浪的动感,最终将其幻化成大剧院的外形。
而网上对蓝天组的设计理念的正规的解读是,定义为解构主义建筑理念。是将自然界和建筑物的基本形体在两个方面进行"拆"与"分",并引入变异,扭曲和自由的因素,形体在"拆分"之后变成了各自独立的东西,变成了最基本的体块,表皮和线条,然后呢,设计者开始在变异的观念下重新对建筑作出处理,建筑设计由1+1开始往上叠加,分离,并且组合,成为更多的3和4,而不再是常规的2。 蓝天组的蓝天不是色彩而是概念。
建筑学的意义上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稳定的,可解读的,第二个层次,由于变构的存在,而不再是基本的,稳定的,可解读的;复杂,动荡,不确定,暧昧,含糊成了设计的基调。
把网上对篮天设计组的描述,翻译成人话那就是:篮天设计组是一个全球顶级的风水建筑设计公司,并且没有之一,独此一家。
而与之呼应的还有另一个原因,请大家关键注这个建筑的工程立项时间节点。1994年立项。而那个时候,能够决定这个事情的人就呼之欲出了。
综合以上信息,大剧院有可能是滨城乃致全国第一大的现代风水建筑。
(以上资料信息全部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