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端午

作者: 修身氧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6-17 14:32 被阅读0次

2018端午

忆端午

        记忆中的端午节,印象很深刻,充满了仪式感:老家是五月初四过节的,传统是为了躲避“红毛”的抢吃,所以聪明的祖先就提前一天过节。

忆端午

      在客家,端午是大节,我们不叫端午,叫五月节。跟八月节(中秋)和九月节(重阳)一起都是客家大节。除了吃粽子,喝黄酒,看龙舟,还有特别的客家习俗,热热闹闹的整个流程: 女婿送礼--插蒲包,挂鸡蛋香包,洗硫磺澡--请出嫁姑姐回娘家。过节流程得做得满满当当,大约2-3天,才叫圆满。

忆端午

节前女婿们就已经把鸡鸭鱼肉红菇红包等节礼先送到岳父母家了,俗称“送节”。预祝端午家人安康幸福。

忆端午

    端午一早母亲就去砍回新鲜的桃枝艾叶,挖蒲草,然后掌管的家长把还有露水的桃枝艾草很有仪式感的挂在门上,“总有新桃换旧符”,预示平安过夏驱邪防凶,一年好运。

忆端午

      手巧的姐姐们,早早给弟妹和自己绣好了新巧的香囊小公鸡和蒲草须,做好了漂亮的挂蛋袋。小朋友抵抗能力差,挂上可以逢凶化吉。小朋友们,必须穿上新衣服,带上香袋和蛋袋,迫不及待屁颠屁颠的和左邻右舍小伙伴们比试谁的饰品好看,谁的蛋多。这是我们儿时最乐此不彼的事了。

忆端午

        晚上全家是一定要用各种草药煮的水洗澡的,特别是小孩,虽然难闻,但躲不过母亲的强制。据说洗了不长痱子,不怕蚊虫。

忆端午

    第二天,小朋友得起个大早,没吃饭就要去出嫁的姑姐家,得把她们隆重请回娘家来做客。姑姐们必然先煮好吃的慰劳慰劳娘家小客人的小馋嘴,给我们最大的蛋,最舍不得吃的瓜果零食,幸运的还有给红包。

      然后,打扮一新的姑姐和姑姐夫回娘家。这对姑姐们那可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姑姐没娘家请是不能回去的,不然是跟娘家关系不好不给你面子故意不请,二是娘家没人来请,说明人丁不旺脸上无光。路上遇到乡亲邻居,那问候回答里都是抑制不住骄傲喜悦的语气。谁家姑姐多谁家就最热闹,全家族大团聚其乐融融。

忆端午

    满桌好菜,河田白斩鸡,盐酒酒鸡,那是少不了的。

忆端午

    满壶好酒,客家甜米酒,那可不是盖的。酒到酣处,划拳掷骰,转勺奖罚就到了家宴高潮。姑表亲戚孩子玩闹,大人笑谈,姑姐夫自发在娘家人努力表现,尽力讨好,这小日子场景过得那叫一个美妙。

忆端午

    这样的流程马虎不得,热闹两三天下来,这才叫过完了端午节。

忆端午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念家,想念这样的儿时节日,想念那份快乐天真,想念这样的传统文化,家族其乐融融的氛围,这也是我们中华的文化传统。这是亲情和爱的延续,一辈一辈的传递下去。

忆端午

这个端午,你回家过节了吗?

相关文章

  • 端午起情思

    端午忆,忆端午 端午至,情思起。 一在床上躺下,便有重重繁杂的事儿向我涌来,勾动起无数心酸的回忆。几度物换...

  • 忆端午

    小时候 端午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赛龙舟,吃粽子,锣鼓喧天 还记得奶奶一片虔诚,求得“龙舟须” 小心翼翼地编织成手绳,...

  • 忆端午

    2018端午 记忆中的端午节,印象很深刻,充满了仪式感:老家是五月初四过节的,传统是为了躲避“红毛”的抢吃...

  • 忆端午

    曾记否,细雨蒙蒙,烟云缭绕。鸡鸣初晓,几多孩童,手系彩线,轻采艾蒿。折几柳条,七彩葫芦,房檐屋下,高高悬挂。小小少...

  • 端午忆

    又是一年的端午,每一个节日总会想起曾经儿时在乡下度过的那些久远的时光。 那时候有爸爸妈妈,爸爸虽然长年不在家,但是...

  • 忆端午

    今天再次读了丰子恺的《端阳忆旧》、沈从文《边城》、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关于端午节的记录。比起丰老、沈老、汪老的端...

  • 端午忆

    《端午忆》 文/巴黎望月 钟声敲醒五月的梦,辗转出千年的故事, 乘夏日的暖风,将叶叠着叶包裹温馨,丝线绕绕缠牵念 ...

  • 忆端午

    荣儿 五月五,是端午!往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在老家,和父母...

  • 忆端午

    2018年的端午节,是5月18号,前一天是父亲节(17号是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后一天是芒种(19号) 七六上下同...

  • 忆端午

    又是一年端午,睡到七点半麻麻电话来,窗 外麻雀,遥远的布谷。我喜欢听布谷,来自山林接着地气的声音,招唤季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端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sw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