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工作和生活太难兼顾,不可能两全其美,如果今天你理解了关于“角色”,我想你的答案或许会有改变。
在现实社会里,你除了是你自己,你也是父母的儿女,也是孩子的父母,也是某个人的爱人,也是学生,也是职场人士······你扮演了无数的角色,每个角色都要求的都不一样,你在不同的角色间不停的转换,久而久之,你感叹说,好累,带着面具的日子太累了!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活得轻松,活得明白,那就需要去“理解角色”。
什么是角色?
现在的角色早已经不是狭义的表演角色。
百度百科:科学的角色定义包含三种社会心理学要素: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因此,对于任何一种角色行为,只要符合上述三点特征,都可以被认为是角色。角色即为”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今天,我把梁宁老师的课程《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要点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当你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你一开始看到的其实也只是他(们)的角色。就好像你看一只寄居蟹,你只看到了它的壳一样。
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壳是怎么样的, 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而是存在于社会里不同的集体中。
什么是集体?
集体其实就是一堆角色。
咱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角色化教育,目的就是要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
你要成为好学生,好学生是个角色;你要成为好孩子,好孩子是个角色;好儿子是角色;好女儿也是角色。
所以,为什么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这其实也就是被教育的过程。我们想象一下如何把刚领回家的狗训练成一个听话的狗,道理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一共有五个关键动作:
第一个,确定目标。
知道教育或者培训的目标,树立一个观念。给狗的观念就是不能随便尿尿,只能尿在垫子上。
第二个,建立恐惧的边界。
不被希望的事情就会呵斥,甚至惩罚,继而建立恐惧,知道哪些行为会被惩罚。
第三个,放入清晰的标的。
正确的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在垫子上尿尿。
第四个,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
尿在垫子上就奖励,听话的孩子就有糖吃。
第五个,不断重复
重复是动作的关键,重复还可以树立榜样。
于是,小狗通过角色化教育,就有了我们希望的角色化行为。
教育从本质上讲,确实是反人性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被教育,那他就是没有羞耻感,就是懒惰的。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工作之后所受的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管理。
在工作中,我们处于不同的集体中,就需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就需要接受角色化教育,角色化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集体管理和发展。
那在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角色化呢?
比如有人认为一个母亲就应该如何,她就应该具备某种能力、某些认知,因此她选择时的权重次序就应该是这样。但你凭什么这么认为?
母亲其实只是一个角色。只有在很大的压力下,人才会按照角色行事。
一个人忙了一天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掏出手机想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凭什么你认为她“应该”继续完成角色,并且按照角色的设定点点戳戳你的产品呢?
角色化思考的习惯,让我们往往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如果你是想做一个能让用户放松使用的产品,或者你想和一个人拥有轻松惬意的亲密关系,那你为什么要给对方那么大压力,让对方来扮演你所期望的角色呢?
所以,基于角色化预期其实很难和人互动。不管是在生活中真实地与人互动,还是通过一个产品与人互动,你都很难基于角色化预期做到。
知识要点小结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如果你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地、自然地使用你的产品,或者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你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真实的人。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