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布袋戏的佛国地门中有一本流传甚久的童书,说的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妖怪寻找故事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没故事的妖怪,他没有自己的故事,所以很羡慕别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没故事的妖怪很羡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他吃掉别人的故事,他一直吃,一直吃,一直吃。虽然吃了很多很多故事,但他依然很苦恼,因为那些都不是他的故事,他仍然没有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也许是
每一个人都是妖怪,初生时一片空白,接之人生与人生的交错,你吞噬他人的故事,也是他吞噬你的故事,原以为能成就自己的故事,最后,无意中却改变了每一个人的故事。
这也许是借鉴了《没有名字的妖怪》。不管来源如何,这个想法还是很妙的。
故事是最自然的心理语言,不用长篇大论,不需要费尽唇舌,它就在那里,朴实无华,感人至深,敲击心灵。
早年余华的博客下面有一个留言:
silvertiger:原始人围坐在篝火旁,能讲故事的人是他们的生活中心,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讲述者的魅力他们可以亲切地感受,而网络时代,我们有了这种方式。与作家的亲近,跨过书本,超越了阅读而可以进行思想交流,赞叹、评论而能让其本人知闻,不禁感到有些受宠,更可以拿起根棒儿舞一舞,近于得意忘形,随先生或哂或笑了。
我觉得这是对写小说的人最好的评价了。我愿意做一个故事的布道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