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看着凌乱的书柜,立即把——分类整理书籍,列入了我的上午计划之一。
站在书柜前看了一会儿,心目中把上面150多本书籍分成了四类:
家庭教育类;教育专著类;个人成长类;师生共读类。
有了思路,摆放起来就快了很多:我把散落在各层的教育名著抽出摆放在下层,为了视角效果,把厚的、大的尽着里面放,小的,薄一点的放在一起,《教师挑战》是在学习正面管教后遇到郑州的刘宏丽老师推荐的书,随后又买了《父母挑战》《孩子挑战》这个系列的,这本书是正面管教的核心思想;《教育原乡》是2022年7月去上海参加火柴公益时,资料袋里有的一本书;《好学生.好学法》是在百度上看了魏书生的一些视频后购买的,当时还随手买了《好父母.好家教》;《给教师写作的68条建议》是2021年参加王老师的读写营后王老师负责购买的书;《教育的勇气》《教师微为革命》等五本是上个月去深圳参加张文质老师的教育行走后购买的教育著作,还没有来得及读呢,每一本书背后都有故事呀!我突然想到乐乐屋的书柜里也有早些年购买的教育书籍,想趁这次整理把他们收集在一起,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佐藤学的,卢梭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张祖庆的,李镇西的,魏书生的,古今中外的都有啊,最惊喜的是在二层的最里面,我突然看到“张文质”,我快速抽出来一看作者,是“张文质”,翻到第一页一看张老师那和蔼的亲切的照片,确认无误,书名——《教育的十字路口》,翻翻,干干净净,是未看过的样子,我小心的用纸巾擦拭着,放到我的专著区,我实在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有的这本书,我也不记得是自己买的还是从哪里弄来的,一点点印象都没有,但是确信无疑的是,张文质的老师的大作早已在我的书柜里,这个早指的是11年(2012),因为这是我们搬进这套房子的时间,可惜的是我从未读过,我想:如果当时我读了这本书,会不会再买几本张老师的著作呢?会不会早一点知道教育行走呢?会不会?也许会,也许不会。幸运的是,我们终会遇见,先有书,再遇见人;其实准确的说,是先遇见人,再知道书。我想:如果不是今年有幸参加教育行走,这本书会在书柜的角落里孤独多久,或许再十年,我也不会“看见”它。没有如果,也没有也许,这世间的缘分就是如此,有时候书因人而结缘(听了一个人的课而买了他的书);有时候,人因书而结缘(看了他的书从而认识继而有幸见到书的主人),还有时候书因书而结缘(书里面的作者推荐而买)。不管什么原因,无论是什么时间,总算遇到的,就是对的。
带着这份惊喜和激动我整理完了其它三类:
“家庭教育类书籍”,这一类是我最近六七年买的最多的,站总书的三分之一,大致从两方面来,《正面管教》系列的二十几本;“樊登读书”会员在平台上兑换或者购买的二十几本;
“个人成长类”也有四五十本,有《平凡的世界》《活着》等文学名著,也有《身体未曾忘记》《情绪管理》《当下的力量》《遇见未知的自己》《认知觉醒》《心理学与生活》《积极情绪的力量》等心灵成长类;
“与学生共读类”就是每一学期和学生共读的名著:《晨诵》《童年》《小王子》《鲁滨逊漂流记》等
看着整理好的书柜,整齐而富有条理,焕然一新;坐在对面看着一本本书的名字,亲切而陌生,反复读的,印象较深,只是匆匆看的,已经毫无印象;
这几年我很热衷买书,也对阅读乐此不疲,但是,我发现有时候不够“慢”,一味的图快,贪多,一本一本往家里买(《静悄悄的革命》《好学生,好学法》同样的都两本,而自己毫不知),而深入读的书,能去深度感悟的书,能知行合一的书,寥寥无几,就像是掰玉米的小猴子,总认为最大的、最好的在前面,殊不知,把好的抛之脑后,到头来两手空空。
张文质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想:这句话不仅适合教育学生,也适合自己的阅读,只有潜滋慢润,才能润物无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