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财富管理机构的海外布局

中国财富管理机构的海外布局

作者: Garry_626c | 来源:发表于2018-03-21 12:37 被阅读293次

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居民财富的迅速积累,根据招商银行-贝恩公司发表的《2017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截至2016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高达165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的攀升为财富管理行业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并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图1. 中国2006-2017年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单位:万亿元人民币)

虽然财富快速积累,但中国居民目前海外资产配置占整体资产的比例仍极低,2015年仅为4.8%,同美国、日本的20%-40%和欧洲的40%相比,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占比以及海外配置比例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图2. 预估中国个人境外投资渗透率于2020年可上升至9.4%

另外,从目前海外金融投资的情况来看,还是比较简单和保守的。以中国高净值人士为例,“外汇存款”是他们海外金融投资配置中最普遍的产品,比例高达 62.9% ;其次是保险占比45.0%,然后是股票占比 41.4%。

图3. 中国高净值人群海外金融投资主要方式

资料来源:中信银行-胡润百富《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出国需求与趋势白皮书》

一、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出海潮

一方面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在不断上升,但另一方面海外符合中国投资者投资喜好的产品却较少,国内领先的财富管理机构看到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近几年开始纷纷搭建海外投资团队并获取主要金融牌照,针对中国投资人的境外资金提供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最早一批出海的财富管理机构以诺亚、宜信、钜派等为代表,他们主要为投资者提供海外保险以及另类投资产品(包括私募债、地产、私募股权及对冲基金等)。而在海外相关金融牌照方面,以香港证临会颁发的第1类(证券交易),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和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新加坡资产管理全牌照,美国SEC颁发的注册投资顾问(RIA)牌照、香港保险经纪牌照等为主要考虑。

除了投资产品,各财富管理机构也开始拓展海外服务型业务,如为客户提供移民、留学、家庭信托/家庭办公室等服务,海外信托照牌也开始受到各中国财富管理公司的关注。通过自有牌照和同各地独立信托公司合作,依托海外较为成熟的信托法律环境,满足客户境外资产的财富管理、企业税务规划、移民规划、员工期权安排、家族财富传承等多方面需求。

目前,第一梯队的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大部分已经有了完整的境内外投资品种,可以为客户实现跨资产类别、跨地域的资产配置。而更多的国内财富管理机构也开始把业务发展瞄准了海外,未来1-2年,或将是行业“出海潮”的高峰。

二、对海外监管的适应能力通常是国内财富管理机构面临的首个挑战

早在90年代,中资金融机构便开始布局海外,以银行、券商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等国企背景机构领军,加之近期的财富管理机构的出海,早期都会经历一个适应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其中第一关挑战就是对海外监管的适应能力。

拿到金融牌照是开展业务的必要条件,但之后还必须持续的满足监管要求。机构在获得牌照之后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将牌照有效的使用好,做好投前、投中、和抽投后的管理,并针对目标客群设计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些都对持牌机构的团队,尤其持牌负责人(R.O.)的产品创新和合规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海外金融牌照获取后,在一定的时候内要开展相应的业务,还不能消极的不做为,如果较长时间内都没有实质性业务的开展,监管机构还可以取消其牌照,得不偿失。而且目前国内对已经获得牌照的主体,对其闲置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要求。

海外监管和国内监管有很多不同之处,监管思路和力度有较大的差别,如果仅凭在国内的惯性思维来开展海外受监管的业务,经常会带来经营上的风险。

海外的资产管理机构给客户提供投资管理的咨询顾问服务,跟客户更多的是一种信托关系,客户资产属于客户,对资产管理机构来说属于表外资产,客户自行对自己投资的损失负责。海外监管更注重客户尽职调查(KYC)和反洗钱(AML)方面,对发行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持牌管理,对产品本身的风险主要要求披露充分,一般不对产品本身进行审核,也不对产品的投资范围和结构进行规定。产品的投资范围、杠杆水平、风险控制等由资产管理机构制定并体现在合同里,客户投资之前有义务了解清楚。

国内对资产管理机构对监管是随着行业和产品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资产管理机构跟客户的关系除了信托关系很多情况下也是借贷关系,客户资产在一些情况下为资管机构的表内资产,加上资管机构在销售过程中的一些宣传和承诺,往往造成资管机构有刚兑或隐性刚兑义务。由于国内资管产品的种类和规模都发展迅速,监管在过去有一定的滞后性,银行保险券商分业管理也造成监管重叠或模糊,监管部门还需要同时承担提防宏观经济风险和维持社会稳定的职能。目前国内监管日趋完备,2017年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重点针对资管业务存在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刚性兑付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则,加强了对投资者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披露。

随着科技进步,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发展,国内和海外的监管机构都面临对创新金融产品(比如区块链相关产品、智能投顾产品等)的了解和监管问题,一方面需要控制风险加强监管,另一方面需要留出空间鼓励创新。

海外国内比较说明

资产管理机构对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持牌管理对资管机构资质进行审核和发牌管理,并对不同机构的资产机构和资本水平进行监控国内监管要求更严格,但实施有弹性,需要考虑宏观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

投资者尽职调查和反洗钱调查尽职调查方向趋向一致

产品要求风险充分披露对不同类型资管机构的投资范围、杠杆使用等都有规定国内监管方面更多更严,海外产品更灵活更丰富

三、运营管理能力将影响客户体验

目前海外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大都只针对中国籍客群,若要成功,一方面需要了解目标客群特有的投资偏好和思维习惯,拿出优秀并且能打败海外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另一方面要能做好监管要求和运营管理的结合(本地化)。

多数中资海外机构的团队结构是以大陆籍管理层占主导,加本地运营人员来构建的。但由于文化差异,沟通的效率通常较低,会有流程不顺的感觉。

对于海外的投资产品,能否推动顺利,通常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投资策略是否清晰,容易理解;二是,运营流程是否简明,易执行。从我们团队的多年经验来看,第一点通常是较容易解决的,可以通过各种材料、培训来辅助完成。但运营流程管理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比较复杂的一关,管理层要全面考虑制定出合适的流程,且团队要有很强的执行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例如,在投资者在选定一个投资产品/服务后,就会进入签约流程。首先投资者需要通过严格的KYC和AML流程,提供一系有格式要求的文件(如身份证明、住址证明、资产证明、CRS表格等),通常还会要求有合资格人士进行对证明副本进行核证(Certify),以及证明文件有时效性要求(常见要求3个月以内)。这个流程如果没有清晰的指引和模板,则会造成提交的文件经常需要返工,耗费时间,令客户体验非常不佳。而海外产品的认购要求客户资料准确无误且款项到位,才能算是认购成功。曾经遇到一个客户认购打款后一个多月,文件还没有过关,造成期间其资金闲置,令客户和投资管理人都非常疲备。

运营管理除了内部流程,还会涉及对外流程,比如银行托管、基金行政管理人、底层资产的投资管理人(MoM和FoF涉及较多)等,而且对方也是通常是受监管的机构,在合规和流程设计方面需要预留充足的时间和沟通。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运营管理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酒香也怕巷子深呢!

以上简析了目前中国财富管理机构的海外资产配置能力的搭建情况,以及经常面临对的问题。从产品创新能力来说,我们认为中国财富管理机构是引领的,较弱的是对运营的把控,这也是中国财富管理机构要再上一个台阶的突破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财富管理机构的海外布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zw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