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时间当做朋友》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笔记

作者: 王家胖丫头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16:06 被阅读91次

    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

    阅读说明

    1.很多“时间管理技巧”并非无用,但往往由于使用者心智能力低下甚至尚未开启心智,致使那些技巧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甚至既不治标,也不治本。

    成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不是。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也是人人值得追求的事。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第0章 困境

    既勤奋又懒惰

    没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脑子中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

    “没时间了”这种尴尬就像是一把我们想要打开的锁,要摆脱这种尴尬,死盯着这把锁是没有用的。钥匙在别处。问题出在我们身上。时间不可管理,我们的问题和时间、管理没多大关系,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就是你的敌人。

    第1章 醒悟

    真理往往是简洁的。——牛顿

    1.孰主孰仆

    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尽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

                                        无意识的受大脑控制 vs 有意识地控制大脑

    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就是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即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被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

    维克多·弗兰克在集中营里受到残酷对待,经历了无数波折和思考后,他明白了,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纳什和弗兰克就是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的代表,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2.盲打是否值得学

    “有些认识,哪怕是简单的常识,也需要亲身经历后才能真正体会 ”。只有拥有无与伦比的打字速度,才能体会打字速度快的好处。

    “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例如,甲遇到新东西就去学,虽然不知道有什么用,反正艺多不压身嘛,学着学着就会了,自然而然就会用了。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享受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好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的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学呗,学了总有用处。

    乙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所以不学,于是也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推移,凭经验能得到结论仅是“我没学**也没什么。”也许有一天,他因为没学这项技能而遇到一点尴尬时,可能会慨叹:当初不懂事,要是学过就好了……“然而这仅仅是慨叹。再次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放弃,只不过除了“不知学它有什么用”之外还多了一个理由“现在学也来不及了。”这种拒绝学习的判断,渐渐融入他的心智,难以更易,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和过去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

    甲和乙做出截然相反决定的理由是一模一样的。类似的,父母教育孩子有时会被孩子反驳的哑口无言,就是这类情况。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索要传递的经验或者道理。他们不相信的理由和父母相信的理由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孩子觉得没用,学了的好处他领会不到,也自然不愿意学,父母体会了学的好处,自然愿意让孩子学。

    第2章 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

    即时满足(浮躁)的表现:

    银行:买房、车贷款

    补课班:速成单词

    减肥班:速成

    酗酒、吸毒、嫖娼

    医疗广告:手到病除

    防身术学习班:一招制敌

    人生各个年龄段的满意度,从15岁开始持续下降,直到45岁后左右才渐出苦海,曲线开始上扬。

    在这漫长的30年里,由自我满意度持续下降所造成的浮躁,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更大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相反,现实好像总是提醒我们: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多了。

    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 。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

    2.交换才是硬道理

    不成熟的人的通病是整天在想“我要……”,全然不顾自己一无所有。每个人的起点不同,即使不同,也要从起点出发。

    大多数人浮躁,是因为一无积累,二无方法和经验,与此同时,“我要”的欲望又愈演愈烈。情况恶劣的时候,预防可以燃烧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的时间,陷入死循环。【死循环1:招聘工作经验3年以上,没有经验才想要这个工作积攒经验;死循环2:去银行申请贷款,要求资产抵押,正因为没资产才需要贷款。】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可以用“我有”来满足。即便“我有”的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已经拥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一旦得偿所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获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3.完美永不存在

    完美是和“脆弱的”联系在一起的,完美主义者总会被现实打击,“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

    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问题是,没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所以,他们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结果“一事无成”。

    4.未知永远存在

    自学新手,遇到很多未知,这种压力都能使新手窒息。很多地方卡壳,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许多“入门读物”之中充斥着不懂的“怪词”,却几乎从来没有人针对这样的疑问提供充分的解释。

    然而,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有些时候,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就好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而有些时候,即便有了答案,其原因也不见得是我们能够搞懂的。暂时不去问为什么”可能更划算。

    有些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够解决,许多内容的第一章是需要学会后面的知识后才能懂的。不要想着马上解决所有问题,急性子非要现在解决这个问题你又没有那个能力,只会让自己更苦恼、浪费时间而已。

    策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疑问是思考的起点,如果忘了问题会失去获得答案的机会。记下问题后,这些问题以后会获得重新审视的机会。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天长日久,这个人在当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但此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过来,更可能的是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作借口。

    当初未能从事一个职业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除了运气不好,更可能的原因是积累不够。几年过去,这个人在他的所谓“梦想职业”中的经验积累依然是零,仍旧只是空有梦想。还有一个他更可能宁愿视而不见的事实是,那些在他所谓“梦想职业”中拼搏努力的人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积累了无数经验,磨炼出了他在“圈外”无法想象的各种能力。就算有一天,这个人有足够的运气,进入了那个他梦寐以求的领域,结果可能还是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毫无竞争力,最后不过是一切清零、从头再来。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6.与时间做朋友

    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我们把成功朴素地定义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

    在整体上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 平静并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以至从人类整体来看,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花费了将近2500年——从第欧根尼到凯恩斯。

    通过不时地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就是如此。

    第3章 管理

    1.估算时间

    要做熟悉的事,估算需要多少时间,很容易做到,而估算做陌生的事需要多少时间,往往总会错。不熟悉的任务,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意外”,很多新难题,新未知,这些未知本来不在你计划需要的时间里,所以得花额外的时间处理。我们必须处理未知,而从陌生到熟悉,就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无法逾越。

    例如,学英语,最开始意外是单词不够,后来发现是语法也不行,再然后发现语法、单词都行了,但是逻辑不行,学了逻辑后发现是学科、文化、历史背景知识欠缺,于是又要学这些。

    很高很强大的松树,也有很矮很可笑的时候

    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

    2.及时行动

    拖延的本质原因在于恐惧——无论是来自内部的(做错、做不好),还是来自外部的(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但最终患上“拖延症”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即认为那些能够作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很多人做事拖延不过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

    遇到困难,心平气和面对就好,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常态。有时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依然没能解决问题,却眼见别人轻松过关,这确实令人气馁。不过这也是生活常态——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表现更好,费力更少。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勤能补拙”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不过,真正相信勤能补拙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否则,“勤能补拙”这4个字发挥不了任何实际作用。

    外部评价:人是很有趣的动物,在自己做好、做对之前,通常已经了解做好做对是什么样子了,于是,无论能否做好,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判断别人是否做对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评价别人做的好坏。真正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来,心理清楚其中的不易。这可以当作一种测试方法: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那样,给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

    没必要在意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而动辄给出非建设负面评价的人,往往不是正经做事的人,他们和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

    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3.直面困难

    工作中好像一直在忙,却总拿不出成绩;读书时书本不离手,但是成绩很差。这种情况往往会使人们不禁怀疑“努力”的可靠性。其实他们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任务分为相对简单和相对困难两部分,合理安排时间应该是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然而很多人: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这样的行为与做事的动机有关。人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奖励与惩罚。人都喜欢被奖励,讨厌被惩罚。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很多时候,为了能够“长一智”,必须先“吃一堑”,西方称之为“挫折教育”。

    人们受到奖励后,原本有两个选项:“再次来过”和“见好就收”。绝大多数忽视第二项。受到惩罚后,同样有两个选项:“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和“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如果不控制逃避困难的倾向,再好再多的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完成。如果任务没有完整地完成,不论花了多少时间,,也都没有效率(相当于分子为零)。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对此,我有切身体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时间当做朋友》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ag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