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我的经历吧!
小学刚学写作文那会儿,我对写作是非常排斥的,主要原因是我没有什么想法,不管是对这个世界还是对周边的人和事我都会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觉得不值得去写,也就没必要记录下来。
后来,慢慢长大,到了初中,我开始变了,随着身心的发育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我开始变得对外界异常敏感,老师、同学、父母、兄弟姐妹、街坊四邻、甚至是陌生人,在与他们的社交接触中都会刺激到我,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想法,让我有很多话想说。
正巧,初中时代,我遇到了两个很好的语文老师,一个是喜欢弹吉他、书法写得相当哇塞的赵鹏老师,一个是温润如玉和蔼近人的周春涛老师。他俩教我的时候都鼓励我们每天写日记和随笔,然后我就真的每天都在写,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诗歌、小说、剧本、故事、散文、生活趣事琐事,初中毕业我已写满整整三本日记本,两个老师经常给予我积极正向的评价和反馈,这给了我很多继续坚持和看书学习的动力,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真正爱上了写作。
然后来到了高中,课业变得繁重,情感也变得丰富,日记还在断断续续地写,但内容多半集中在了两点,一是倾诉暗恋的情愫;二是抱怨和反思学习成绩,没有初中时代那么纯粹和多元了,对于创作的激情也下降了。更多时间,我会去看应试化的作文书,去学习怎么得高分的套路,学习模板化的行文结构,再背一背名言警句。写作目的性很强,应付考试罢了,而随心而至的灵感闪现心间又稍纵即逝,再也没落地过。那时候,为了高分的写作,学习别人套路的写作让我非常反感。
大学时,日记依然在断断续续地写,除了高中时的那两点外,多了很多其他值得记录的东西,比如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去KTV、第一次暑假来北京打暑期工、第一次谈恋爱、第一次去养老院当志愿者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思考,关于社会、家庭、学习和未来。这时候,我比较注重实践、写作变成消遣。
大学末期和工作之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消遣方式变得多元,业余时间目光多半集中在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我的日记便断了,至今也未拾起来。后来,我转行做了文字相关工作,目的很纯粹,为了碎银几两,解我初入职场的迷茫和惆怅。我开始学习写作怎么产生价值,为供职的公司项目增值,也为自己增值。这时候,写作对我来说,变得复杂起来,不再是单纯的抒发自我,和无点无面的闲事琐记,也不再是高中时代应付考试的套路。
刘军强在《写作是门手艺》里,将现代科学写作和高中时代的应试写作做了一个对比:“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注重文采和抒情,但弱于说理和论证。现代的科学写作风格,则要求以证据为基础,讲求语言的清晰而非绚丽,讲求逻辑的周延而非随意发挥,追求说服力而不是充沛的情感。”
这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自我的破碎和重组,显然,转变没那么容易。
经过几年职场锤炼,思维方式确有一点转变,也掌握了些许职场技能,但要说彻底地转变,自认为还欠些火候。
写作思维转变之外,需要延展开的东西还很多,文字类的工作门类不少。但文字功底是最基础的能力,除了纯文学、翻译和学术类的写作者之外,市面上最多的便是编辑、文案的从业者。做编辑你要懂市场,懂策划、懂组稿审稿、懂宣传等;做文案策划你要懂业务、懂市场、懂公关、懂策划、会搞活动、会品牌宣传等;做新媒体文案你也要懂业务、懂市场,还要懂运营、懂品牌营销策划,甚至做活动、搞设计、剪片子、分析数据、带货直播你也要会。
我做的便是最后那一类,如果不是做自媒体,而是企业新媒体,坚持下来是很难的,做自媒体或许有点情怀在,做企业新媒体纯粹是为了有钱赚。业务不一定喜欢、日更消磨着耐心、KPI让人头秃、不断迭代的市场环境和技能要求让人难以停歇和喘息。创新、变化、不确定性是这个职位的特点,昨日还是图文的天下,今朝已易主短视频,短视频正如日中天,直播带货又趁机杀出。若止步不前,时代抛下你的时候,不会跟你打一声招呼。写长文写得好好的,为了所谓进步和提高竞争力,你不得不学习怎么写短视频脚本,脚本刚弄懂,又要快速吸收直播带货知识,写直播的脚本,如果碰上当下的市场环境,公司普遍降本增效,你一个人干5个人的活儿,所以搞设计的ps、搞剪辑的pr你也得会。但你都会了,找工作的时候,业务不对口也不行,经验不匹配也遭拒。总之,这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但想长久很难的工作。
扯得有点远了,言而总之,工作之后我没那么爱写作了,甚至抵触,因为会让我联想到工作的压力和焦虑,保持写作只是为了让自己写起东西来不生疏,工作时能用上。所以,我最爱写作的时间只停留在初中。那三个日记本给我的力量远比如今什么十万加冷冰冰的数据要大得多,两位老师当时温暖的评语,就像一束光,可以治愈我人生中,每一个自我否定的瞬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