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端午节在我们那边,只是一个给娘家送节的日子,直到我读高中大学那会儿,才会在端午节吃粽子。
或许是因为孩子,我希望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一起过的端午节能有些节日的气息。
我想,包粽子吧。
于是,下单买了些粽叶、糯米和豆沙。
从来没做过粽子,难免有些心虚,但转念一想,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尽管做就是咯!
在买食材时,我发现还有艾叶卖,于是也买了一份。
和孩子一起在阳台侧墙上贴上艾叶,心里忽然一阵欢喜。
包粽子是我们仨一起完成的,我和先生拿叶子包,孩子帮我们舀糯米,玩得不亦乐乎。
他虽然不是十分清楚各种食材的名称,但我相信在他心里,他是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做食物,这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儿。
我们做的粽子样子很丑,我和先生还会互相嘲笑,但真的很开心,尤其是当我们吃到自己亲手做的粽子时,发现,嗯!味道还真的挺不错的耶!
包粽子(一部分)满满的幸福感。
每次走到阳台,不经意看到艾叶,幸福之情难以言表。
插艾叶我想,这会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节日,也是我们家庭仪式感的一个很好的开端,以后我们会做更多尝试。
其他时间,因为爸爸要加班,所以都是我在陪孩子。
上午,他要读书。
我给他读了几本我们都很喜欢的绘本。
真的是很难得一见,极富想象力的优质绘本,作者是凯迪克大奖获得者大卫·威斯纳。
我们看的这五本绘本,名为《疯狂星期二》、《海底的秘密》、《飓风》、《华夫先生》以及《艺术大魔法》。
绘本里显现出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实在令人佩服。
值得一读。
关于阅读,昨天晚上,看到魔都知名双语学校校长曾公开谈到幼升小考核,其中就明确指出,他们很喜欢从小就阅读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语言表达流畅,逻辑清晰。
确实是,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吸收了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同时也增长了见识。
这点,我自己也有所体验。
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我只知道阅读对孩子是好的,但没有过感受,只是从他一岁开始就大量给他读绘本。
最近听他说话,很多时候的表达确实是从阅读中获得的,比如他会使用“迫不及待”、“拭目以待”、“瑟瑟发抖”、“灯光闪烁”、“不是……而是……”、“但是”、“而且”、“假如”,等等词汇。
还会在爸爸挑食的时候一本正经地说,“粒粒皆辛苦”。
这些并不是那么常见的词汇和表达,经常听他说的时候,我会感到很开心。
我知道,是阅读在滋养着他。
然后,我就是在陪他玩各种玩具。
走迷宫。
很长一段时间,他看不懂书上的迷宫,直到最近玩这个3d迷宫时,他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迷宫是这样的。
3D迷宫当然,我还要提醒他,你不要跳,不要飞,只能走路。
然后,看着他闯过了十几关,还是蛮可以的。后面还有很多,一些难的,他玩不来就开始耍赖皮了。
“我就要跳,我就要飞”,拿着小王子就“飞”到了他想要到达的地方。
种菜玩具。
根据指示牌的指示来种菜,指示牌有数字、颜色和蔬菜品种之分,孩子如果能够都种对,那表明它对数字、颜色和种类的概念已经区分得相当清楚了。
种菜还有一些玩具他不是很喜欢玩,比如短时记忆,他可能玩起来有些吃力,也觉得有些无聊,那么就放一边,以后再玩吧。
他最喜欢的,还是假装游戏。
道具,动力沙。
三岁的孩子想象力正丰富,他们喜欢玩各种假想游戏,有时候他们会拿实物假想成另一个实物,有时候就直接是拿着空气来假象。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成和他同龄的孩子,和他一起玩。
他说,“妈妈你来拿着这个硬币,塞进去抓包包”。
我一时间没听懂,没把硬币放在他指定的位置,没按照他说的规则来玩,他急得恼了。
我忙让他示范给我看一遍。
按照他说的,拿硬币塞进机器的孔里,然后摇动机器前面的杆子,接着按动按钮,拿出抓到的玩具,还要告诉他这是什么颜色的,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
抓娃娃机 硬币接着,让他的很多玩具朋友来抓娃娃,我还要不停地问“Who want to play?”。
然后,他说做鲨鱼饼干和丸子,让我拿钱来买。
一个丸子一块钱,一个鲨鱼饼干五块钱。
我拿沙子做硬币付钱,数量他来数。
“丸子是生的,那我们放进锅里煮吧……锅里没水,再加点儿水吧”,我拿点儿沙子撒在“锅里”做水。
“接下来我们打开煤气灶……水开了,咕嘟咕嘟,冒泡泡了,冒热气了,丸子在水里翻滚……可以吃了,可是太烫了,放在盘子里吧”,于是我又做了个盘子。
“我们需要勺子和筷子”,我又做了勺子和筷子。
然后我们一起分享一个丸子,假装吃得很享受。
接着是一起分享一块鲸鱼饼干。分享的时候,我会拿相应的部位,说“给你吃一个嘴巴,给你吃一个小肚皮,给你吃一个尾巴,给你吃一个臭屁屁……”
丸子、鲨鱼饼干、锅、盘子、勺子和筷子孩子乐得哈哈大笑。
然后乐此不疲地玩这个游戏。
还有很多想象玩具,比如拆开他的一个长长的玩具,分成几个短的筒子,放在桌上,要我选一个,然后吹倒。
当他发现放得太近,所有的筒子都会被吹倒之后,他开始把几个筒子摆在有一段距离的地方。
我想,这就是孩子在探索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