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014460/f1f03ee7b16b17c6.png)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北京的一些幼儿园出现了大班“空巢”现象。不少孩子在半年前甚至一年前就离开了幼儿园,家长将孩子送入所谓的“幼小衔接班”,为“幼升小”做准备。通过梳理相关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不仅仅是北京,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有同样的状况发生。在南京,部分幼儿园也出现了大班“空巢”现象,30人的班上,最多的时候有10个孩子缺勤。
说起幼儿园大班“空巢”现象,可谓是由来已久。与之类似,近年来,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早在2015年11月,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曾明确表态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但这种现象却依旧屡禁不止。2017年9月,天津对全市幼儿园办园行为开展了督导评估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对于幼儿园(班、点)教育内容与方法违背教育规律,有“小学化”倾向的,一律列入不合格名单。
应该指出,这类情况的出现,作为家长确实有很多无可奈何。究其原因,这种无可奈何是源于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而这种焦虑和不安并不完全是“杞人忧天”。 在当前,特别是国内一二线经济发达的城市,受激烈竞争和“择校热”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很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的“幼小衔接班”,其中不少课程内容就是一年级甚至更高年级的课程内容,而一些小学特别是所谓的“名校”,又在入学之前人为设置各种“门槛”,对学生进行种种测验测试。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如果不给孩子报班,不提前做准备,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实在难以平复。不仅如此,报道中还提到:“班上30多个孩子中的二十六七个都上了学前班”。在这样盲目的跟风攀比之心的作用下,原本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被家长抛弃了,家长们最终选择了“拔苗助长”。
其实,“幼升小”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不过是开了一个头,在今后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家长依旧被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所左右,当孩子到了“小升初”、“初升高”,的时候,家长依然会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提高班、补习班,这样,致使“拔苗助长”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不管是幼儿园大班“空巢”,还是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都跟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有非常大的关系。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始终立于不败之境地,家长们选择了“拔苗助长”。不管是幼儿园大班“空巢”还是幼儿园“小学化”,这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两者的做法都明显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因为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各个器官发育尚不完全,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小学生那样的学习。作为家长,强行违背生理规律,故意“拔苗助长”,其效果往往会会适得其反。
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企图依靠已有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来说服家长放弃“拔苗助长”,恐怕难以奏效。要遏制各种层出不穷的“拔苗助长”乱象,还是需要从制度层面着手进行防范。具体到这次的事情,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校外培训机构超前教学现象。其次,能否真正实行无差别入学政策,让公办、民办学校公平竞争,让孩子们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能够得到妥善合理的解决,我想,“拔苗助长”的不正常行为才能真正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