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和先生谈论上课的场景。先生是教小学部的学生的,他感慨道:“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喜欢手机。”
喜欢玩手机没问题,毕竟大人也难以克制里面丰富的信息世界。但先生的意思更多指孩子一下课如同解了缰绳的小马,一忽儿就聚在一起玩起手机游戏来。孩子快乐投入的表情,声情并茂地谈论让人不禁好奇这里面的世界,在孩子眼里仿佛是上好的甜点。
和成人一样,迷恋手机带给我们的快乐是因为玩手机时脑子是放空的,某一定程度上也是解压的。对于成人而言,看微信朋友圈的文章比自己看书更轻松是因为那些营销号的文章都直接给出了观点,加上优秀的文笔,让看的人被动吸收毫无思考压力。孩子也一样,游戏的攻略,组团的快乐都比看书运动带来更饱满快速的大脑放松和感官的快乐,所以只要打开手机,心情就不同了。
这是他们放松自己的方法,再过些年,可能就丧失了玩的能力,只有手机了。这是我们童年不曾有过的,我们被手机绑架,也就是智能手机出现后的事情。小时候的游戏机,街机再好玩,也不像现在的手机似乎分分钟都要把人的魂勾走。
觉得现在的孩子脑子累,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花在了获取高分超越同龄人身上,没有时间去慢慢探索一样事物。因为探索同样需要时间精力,而且可能连获失败,所以不如手机,就算输了,也没多大损失,而且可以随时重新开始。放学后来上画画课,他们看上去都很疲累,有的直接倒在罗汉床上,有的大啃面包,有的只是坐在那里发呆,有的似乎牢里放出来疯玩一阵子。于是我问一个正在赶作业的孩子,她看去认真又努力,瘦黄的小脸上写满了抓紧。我问她:作业很多吗?
她头也不抬说:“是的。写不完就糟了。”“怎么糟了?”“就是老师会罚没写好作业的同学抄100遍文章。”我愣了几秒:“那次日没抄完100遍去学校呢?”“那就再加100遍。”“实在写不完老师会怎样?”“那就找你爸爸妈妈去学校了。”我不敢再问下去。我突然理解了孩子们疲累面庞的背后,可能更多的是不甘与顺服的结合。他们本有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开花期,如同果冻一样可塑,但是这些果冻却被送进车间,强制压入同一个形状的模子中。果冻其余的部分被一一铲除,这些部分可能是创造力的嫩芽或是运动力的种子,并且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变成同一形状的过程中,他们过早消耗了过度的精力,以至于都没有精力去真正地玩了。一切都是有目的性地前进,无目的无用的玩乐在暗示中被禁止了。
所以,现在的孩子们都懂的很多,应该说懂的太多,很多孩子说起道理来还会让大人目瞪口呆,可是他们自己去亲身实践地又太少,导致智识丰富但智能却不灵光了,敏锐又鲜活的感知力正在一步步退化。外面世界再丰富多彩,而他们却如同孤岛,在虚拟的世界里放松疲累的大脑,寻找精神的归宿。
我觉得手机可以玩,但是不能过度依赖。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需要从小更多与大地连接,让手多运动,去户外无目的地瞎玩,调动自发的玩乐大脑去思考玩什么,怎么玩,从而锻炼他们的手,再磨练心的感知力。摒弃无用的社交,去锻炼自娱的能力,在一个人投入做一样事情中不断重复,在重复中获得经验,在经验中获得自信和心的感知力,一个单纯的知识点用实践去验证,直到知行合一,心手相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