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旧相册——拉萨大昭寺

旧相册——拉萨大昭寺

作者: 秃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1-03-29 09:34 被阅读0次

    西藏的著名喇嘛尼玛次仁曾说过一句话: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

    八廓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为供奉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开工修建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路,后来则发展成了著名的转经道,这便是最初的八廓街。

    随着大昭寺逐渐成为西藏佛教的中心,大昭寺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旧时的八角街里既有噶厦政府、地方政府、监狱等机构,又有商店、摊点、手工作坊。这里住着贵族、僧人、学者,也住着银匠、铁匠、画匠、裁缝等手艺人和平民。在不断地发展中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片街区。八廓街周长约1000余米,街内岔道众多、有街巷35条,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繁华的商业街。

    要去大昭寺,最先走进的便是八廓街。八廓街较完整地保存了拉萨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一走近八廓街,立时便会感受到拉萨这一老街区的特有的魅力。大昭寺门前的广场上,不时见到来八廓街的转经人。

    藏式风格,造型别致且美观的灯杆。

    煨桑炉与经幡柱。煨桑炉,藏传佛教有一个习俗,将干的松柏枝、香草等点燃升起烟雾,是对天地诸神的供奉,人们将此称作煨桑;经幡柱,是一根经幡包裹着的长木杆,按照宗教习俗,每年都要给经柱换上新的经幡。

    大昭寺正门前磕长头的人们,“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 他们相信,为了亲人,为了自己,一生只要叩满十万个长头,即可逢凶化吉,功德圆满。

    面对大昭寺佛殿方向叩长头,他们来自藏区的各个地方,甚至是千里之外,一步一个长头磕到拉萨,只为了对佛的虔诚和心中的信仰。

    前来朝佛的人们,有的仅是十几岁的孩子,风尘仆仆的脸上,可以看到沧桑和心中的执著。回程的路费可能并没有着落,朝圣者的艰辛和清苦完全可以想像。

    八廓街为拉萨三大转经道之一。第一条是大昭寺内围绕大昭寺主殿释迦牟尼佛的廊道转经,这条转经道有一圈数以千计的转经筒,藏语称为“廊廓”,是为小转;第二条转经道是围绕大昭寺外墙约两公里长的街道转,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称为“八廓”,是为中转;第三条转经道叫“林廓”,是围绕拉萨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转一圈,是为大转。林廓是人们在重要宗教节日转经的主要线路。藏传佛教认为,转经时要顺时针绕行。

    沿八廓街转经的老人,右手转经筒,左手捻佛珠,即使拄着拐也要坚持来转经,这样的老人在八廓街随处可见。

    转经轮,属佛教法器,其中装藏经文,通过右旋转动即等同诵读经文。这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老人,解决了他们不能流利诵读经文的困难,转动经轮即可完成诵经之功德。

    八廓街大昭寺外的转经筒。转经筒上面刻的和里面装的经文要比手持的小转经轮多得多,转一圈积累的功德也高得多。因而,人们除了转动手摇转经轮外,也热衷于去转大的转经筒。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位于大昭寺东南面的八廓街上,现为旧址纪念馆。史料记载: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来到西藏,总理西藏事务,自此开启近两个世纪的驻藏大臣制度。此后的185年间,共派遣了84任、138名驻藏大臣来到西藏。这里见证了藏汉团结一家亲的血脉历史,是西藏与祖国内地血脉相连的古老印记。

    在转经的人们中,年老和行动不便者并不在少数,可见佛在藏族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玛吉阿米”,八廓街一角的一座黄色小楼、一家颇有人气的酒吧,相传是当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遇、并写下著名的《在那东方的山顶上》一诗的地方。“玛吉阿米”,藏语中是未婚姑娘的意思。仓央嘉措曾写给玛吉阿米一首情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但最终还是辜负了。

    位于八廓街大昭寺后墙上的佛龛和壁画

    八廓街上的游人中,来自国外的也不时可见。

    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出使节,先后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将盟文刻石立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称长安舅甥会盟碑,也称唐蕃和盟碑,藏语称为“祖拉康多仁”,是汉藏两个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碑文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

    碑文主要内容为: 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

    每天自清晨开始,转经和磕长头朝圣的人们就会川流不息地来到八廓街上,而且从早到晚,风雨无阻。信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对信仰的敬畏和尊重体现在他们的身体力行上,他们衷于而且享受这样的生活,并达到了无比的虔诚。

    游人们换上藏族服装,在八廓街上留影。

    八廓街上,游人、朝圣者、喇嘛都是一道风景,当然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唐贞观二十一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据说,大昭寺建寺之初是以千余只白山羊驮土填湖而开始的,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功绩,大昭寺最初命名“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大昭”的名字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后经历代修缮增建,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的宏伟规模。正是先有了大昭寺的“惹萨”,于是才有了后来“拉萨”这座城市的名字,从而也成就了今天的八廓街。

    大昭寺主殿坐东面西,高4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特色。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为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佛殿中有供奉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有宗喀巴大师殿,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像,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有松赞干布殿,供奉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塑像;有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有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寺内拥有各种木雕和壁画。佛殿内外和四周回廊的壁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

    从大殿的侧门经楼梯可以上至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并可到达顶层的四座巨大的金顶。金顶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大昭寺内只有这里才可以拍照。

    檐角飞翘的屋顶上,胜利幢、法轮、金鹿、金龙、宝伞、宝瓶、大鹏金翅鸟、雪狮,以及一些不知名字的檐角走兽、屋顶饰件,在蓝天之下闪耀着金光。

          雪狮

    象首

          大鹏金翅鸟

          象首、胜利幢

          象首、宝伞、宝瓶、大鹏金翅鸟、金龙

          造型华美精致的阳台

    宝瓶、胜利幢

    在西藏,布达拉宫是政治和权力的中心,而大昭寺是西藏宗教的中心,在藏民心目中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从前来八廓街转经和去大昭寺朝拜的人们身上,完全可以看出布达拉宫与大昭寺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孰轻孰重,其实很清楚。所以到了拉萨,正如尼玛次仁所说的:“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当然,也包括八廓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旧相册——拉萨大昭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mm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