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收集了非常多的素材,却还是写不好材料?转变这个思维很重要!
先问各位笔杆子一个问题:能够让你泡澡的是不断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还是浴缸里留存的水?
当然是浴缸里存量的水。如果流出的水不能够在浴缸里留存,流入浴缸的水从浴缸的流出孔出去的话,怎么也不够你泡澡的。
这个逻辑很简单,很容易理解。但是,这和笔杆子写材料有什么关系呢?
有,而且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观察了许多的笔杆子,近乎狂热的去搜集和储存写材料的素材,但是依然使用的是流量思维,未曾转化为存量思维。
可能有笔杆子认为,我费尽心思的搜集材料,而且都存起来了呀!
是的,你是搜集了,你是存起来了,而且为此转发朋友圈,为此花钱买了大硬盘。
但是,你存在电脑里,存在大硬盘里,那不是存量,那还是想泡澡时水管里的水,你只是搭建了一个粗大的水管,并非留存了大量的水供你泡澡。未能转化吸收为自己所理解、能灵活使用的写材料素材,都不能算作是存量素材。
那对笔杆子来说怎么样做才算是把水留存在了浴缸里呢?
如何让自己的存量素材水位线长起来呢?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套很实用的方法论,帮助你来理清如何有效吸收和消化搜集到的素材。
第一步:绘制一遍材料的设计图
写材料犹如建设一座高楼大厦,是需要一张完整清晰的设计图的,在开始施工之前,就应该明确地知道,整体的框架应该是怎么样的,其中的结构和理念有哪些?
反之,我们拿到一份材料,你看到的是材料就像已经建设好的大楼,只能看到其外表和呈现在眼前的事实,但是其背后的设计思路和隐藏在里面的细节你是看不到的。这也就是你看了很多材料,却还是无法达到很高写材料水平的根源。
因此,我们学习他人的材料,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方法便是学习人家材料的构思、框架和细节的处理手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将优秀材料的“设计图”重新绘制一遍,你会发现很多自己原本看不到的作者写材料方法和技巧。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建议你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庖丁解牛般拆解一份素材,再重新构建出来这份材料的设计图,从模糊的认知变换到清晰的全面熟悉。
第二步:搭建材料写作方法框架
庖丁解牛般拆解的材料多了,你会发现,有很多的地方是使用了同一种方法,每种类型的材料都有其惯有的写作手法。当你有了这样的感触时,你就已经有了融会贯通的感觉,但是这时候你还需要注意,人是很容易陷入自己给自己挖的思维陷阱的。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你一旦认识到自己已经了解了很多的构思方法,很多的惯用技巧,自己写材料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就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写好材料了。
这是大错特错的,这就像我们装修房子一样,期初不知道如何装修,便到处看别人家里是如何装修的,看得多了也就有了很多的装修想法,厨房应该做哪些细节的处理,卫生间应该注意什么。
很多人便是因为这个想法,把自己的家装修成了很多个自己看过的装修方案拼凑版。等完全装修出来的时候,才发现一个一个的细节处理的很好了,但为什么整体上还是不那么满意。
就是因为这个思维,以为自己学习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化为己用了,其实未必。因为我们看到的别人家的装修方案、处理细节和我们拆解出来的写作材料是一个样,都是在一个有限的圈子里思考,而没有跳脱出来研究规律,研究系统方法。
因此,我们要将自己所涉的材料类型划分清楚,将每一类材料的写作框架和细节处理方案库搭建出来,这就像装修公司一样,对于家装会有专门的一类装修方案,而对于办公室会有专门的一类装修方案。
归纳和分类总结,是提炼和升华自己材料写作的更高一级台阶,跨上这个台阶,你才会如鱼得水般,在材料的海洋里遨游, 随手牵来便能写就优秀的材料。
有了这两步宏观层面的写材料学习方法,我们再来看看其中的一些操作细节:
1、先分解框架再看细节
在自己绘制材料设计图的时候,对每一份材料的构思先进行大模块的划分,分解成小的模块,最后再将小的模块分解成段和句。有了大块大块的拆解,就像大楼先建立了框架和结构,再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每个空间的处理细节就是我们面对的词句如何使用了。
如果一上来就直接进入到细节的拆解,很可能会将自己陷入到被动状态,要学和要记住的东西太多,花了大工夫记住了很多的细节,却陷入到前面所说的“装修陷阱”中去了。
2、思考远比看了多少材料更重要
尤其在新手期的时候,你是很难理解前人高度概括的经典语句的。当下,认识越来越浮躁的,信息的流转速度越来越快,就越来越希望输出的内容简短精悍,但是我们的语言发展没有信息技术这般的发展速度,所以当我们想尽办法用精简的语句称述内心的思考时,必然会丢失很多的理解,更何况词语还具有多重意思,这就增加了很多的理解困难。
所以,我们要去研究他人的表达,要去理解他人如此称述的原因究竟是做了什么样的思考?把每一个方法和技巧,用自己的话概括性的描述一遍,记录到自己的学习笔记当中去。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在这里,我还想加一句话,那就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悟到了多少,也就是你对其思考了多少,思考了多少也就是意味着你内化了多少。
3、定期梳理笔记做方法的输出
可能会有很多人很是好奇,为什么我要给这个公众号写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内容可以写出来?
其实功利性在我的思考之外,反而恰恰是自我的需要推动了这是事情的发展,因为我想要去整理自己过往的笔记,整理自己的方法,所以借此平台作为输出,每日1~2篇,便是对我的一种约束,答应下来,就需要想尽办法实现。
因此,我无论今天情绪怎么样,都需要去梳理一点内容,然后形成一篇文章。这也就成了推动我梳理和输出的方法,人都是有惰性的,找个约束自己的方法,反而收获更大。
自己笔记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经验写成文章之后,就是输出给他人,会有行业的大牛、圈子里的主流人士一起交流学习,这种交流和学习,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知识面和方法体系的好机会,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方式。
分享,是一种以教代学,很好的让自己学习内容内化的方法。
这就像老师一样,如果你讲的内容别人很难理解,讲的逻辑含糊不清,那就说明你自己对其本质理解的还不够透彻,需要回炉重新学习的。
最后的话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笔杆子,积累整理的材料当然不止上面的这些,如果你是为某一专项工作的领导写材料,那么你还得掌握一些具体、专业的知识和素材。
写材料之道,贵在积累,段时间内想要找到有用的素材是很难的,跳脱无米之炊的困境,那就搭建足够储备量的素材粮仓,才能支撑起来一个笔杆子写材料时的得心应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