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太多的仪式了!孩子出生要抓周、满月,要过百天;升学如果考的好,还要庆祝;考上好的大学,就是金榜题名,那更要大操大办;订婚有仪式,婚礼更是少不得,花车、戒指、喜宴、结婚证都要宣读的,还要闹洞房,不知是祝福还是宣泄?如果生了孩子,又要开始新的轮回。人走了,葬礼就成了人这一辈子最后一个仪式了。
不可否认,我们这一生中需要一些仪式的东西来记录我们的生活。但它们只是一个阶段的标志事件,绝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同时也应该与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不然,就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我记得有位哲人说的很有道理:婚礼的奢华程度往往与婚后生活的幸福成反比。
人们把这种仪式化的情结带到了工作中,不管是开工、开业都要办仪式,领导剪彩。前段时间网上疯传的嘉兴举办一场纪念活动,为了衬托领导的高大,或许是一些奴才们为让领导开心,竟然让小学生跪在了舞台的第一排,仪式化到了这样的程度,无耻啊!
更可怕的是把这种理念带到我们的城市建设中,那简直就是对城市的破坏和亵渎。中国现在有多少了城市在搞什么迎宾大道?在搞地标建筑?千篇一律,使城市丢失了特色和年轮。迎宾大道是商业开发的最大杀手,是面子重要还是生活重要?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热衷于这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绝不是做给老百姓的,可怜的百姓却把这些也想成了和自己有关。
言归正传,我们说说河北省博物馆的改造,不幸的是,我们在其中又发现了太多仪式化的东西。
博物馆是做什么的?就是把代表本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和其他方面的成就的东西保存起来,留给后人看,以产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让你知道老祖宗有多厉害,就这么简单。其实,这是一双刃剑,在使我们产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会产生心理自负,没必要去神化,换言之,也就没必要去把博物馆的改造运用那么多的仪式化的东西。
我记不清是去哪个博物馆参观,有一件文物是什么?夜壶!大家都知道夜壶是做什么的,如果这个夜壶是慈禧用过的,或者说是出土于唐代,至少是宋代以前,也就成了文物。被供奉起来大家瞻仰,这时候估计很多人的脑海中早已去掉了它功能性的东西了。
我一直以为,对历史和历史名人的最大尊重就是能读懂他们,而要读懂就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因为我们对家人和朋友是最了解的,很简单的道理。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还要那么客气吗?而仪式化东西就是对历史和历史名人的客气方式,那就奇怪了,仪式化是想让我们读懂历史还是止于仪式?
我们是多么希望博物馆能走下神坛,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朋友,成为我们下一代的良师益友。而要走下神坛,首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对任何事物的膜拜都是一种文化愚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