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十亿美元分子|读书

十亿美元分子|读书

作者: 三叶草的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19-11-21 16:01 被阅读0次

    这是一本记者用演绎手法撰写的伟大药企的创业记。

    看介绍感觉是情节精彩的小说,心理预设为上下班时间段的轻松一刻,结果读得苦不堪言。

    照例先吐槽。

    首先语言浮夸、情节演绎得不真实。如果让我用两个字评价这本书,那就是“演绎”。虽然作者标榜自己实际考察好几年,与福泰工程师同吃同住,但对他们日常的描写却只有细碎的真实,对事件描述明显感觉侧重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企业几乎没有弱点,困境、纰漏也只是成功路上的铺路石。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也有种不近人情的虚假。

    决策、机遇、性格特质这些我们认为在成功路上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行文中被通宵达旦的实验/搭建模型、会议路演中的博弈等等琐碎的东西掩盖了,给人一种无法复制也无从复制的印象。

    其次,文章行文主线模糊,常常在讲述一个事件时莫名地岔开去描述该事件涉及人物的生平——家境、成长、读大学如何如何——然后悄悄地折回来接续前文(大概作者还觉得自己接的天衣无缝),看起来好累,类似的部分基本全部跳过了。

    此外,这本书对不熟悉外国人名的我极不友好。既是小说,人物关系很重要(也怪我懒得不停翻看书后的人物表),这本书所写的人物也确实有点多,而且行文中一会儿说名、一会儿用姓,不时打乱我脑海中形成的人物关系,终于乱成一窝粥。


    回过头来看,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变成了几颗小芝麻。

    原本想了解一个药物从最初的构想到终于上市整个的流程是怎样的,书中没有答案,因为直到全书结束,也没有一个药物上市。不过大体上了解到他们(福泰的创始人)有一个idea,然后包装融资,然后拼命达成向投资人许诺的阶段进展目标,然后再融资,烧钱——进展——融资,如此循环。

    一个同行关于这本书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福泰创业人关注的点是什么,二是他们的想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三是根据情况的改变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适应。

    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福泰创业艰辛的过程。

    首先福泰引以为傲的idea是基于结构设计药物,而不是像传统方法那样不停地筛选然后期待撞上好运气。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他们理念的依托是一个免疫抑制剂分子,这个分子虽然比一代分子副作用小了很多,但当然不够完美。解析其靶点的结构,然后依据靶点结构设计更完美的分子就是他们讲的第一个故事。

    分析其细节,已知一个有作用的药物,用它来调取它在体内的作用靶点,再纯化出足够的靶点蛋白来解析其结构,然后根据靶点结构设计出有功能而副作用又小的药物分子。

    路径完美,但现实残酷。

    首先得到大量靶点蛋白不容易,而选择天然蛋白的分离无疑雪上加霜。其次,结晶过程疑阵密布,盐晶干扰、蛋白晶体太小得不到足够的数据,每一次失败的背后就是纯化过程的重来。更加致命的打击还在后面。顾问科学家背叛,而又恰恰是他发现免疫抑制分子作用的靶点和福泰科学家夜以继日地研究的靶点并不一致。

    福泰创始人约舒亚·博格的伟大之处在于,虽然经历了这样的打击,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咒骂对手的同时,他坦然接受——纯化新的理论靶点,重头再来。

    当然一个公司不能只依靠一个故事,在上述事件发生的同时,福泰的科学家还研究了蛋白酶抑制剂等多种小分子药物。估计是这些分子中的一些拯救了福泰。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是福泰的创始科学家说他们的头——约舒亚·博格——离科学越来越远了。博格本身就是科学家出身,而且是那种顶级的科学家。他创立公司的最初想法,或许是想在制药领域大干一场,但误打误撞地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不仅要关心科学和科学家的事情,还要关心金钱和利益分配的事情。商场如战场,能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其成就感不亚于科学上的成就。

    福泰的这帮牛人还是融到了钱,规模也不断壮大,原来的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已经不再适合,那些创始团队的科学家一个个都升官开始管理团队。每个人都想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投入更多,彼此也会竞争有限的资源。他们的关系已经不是当初那么单纯,这也是企业增长过程中老掉牙的故事了。

    最后,我查看了福泰制药公司目前的情况:1900多号人,排名世界30强。成功的因素之中,卓越的人才肯定是第一位的,逐利而来的资本、先进的仪器设备、紧跟潮流的研究方向、流程管理、资源的调配……当然,还有一点偶然的机遇。


    开卷有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亿美元分子|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xw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