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天南地北过春节的习俗基本都差不多,但因地域文化的差别,有些习俗也不一样。比如,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这个习俗起源于明朝初年,吃饺子就是“更岁交子”的意思,原来“交子”的谐音就演变为“饺子”。而白面饺子的形状像银元宝,所以吃饺子又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南方过年一般是吃汤圆和年糕,汤圆形状呈圆形,中间包了很多糖,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甜蜜。年糕由糯米做成,谐音取“年年高”之意,象征着人们新年步步高升。
联机式写作法《恩施人过春节的习俗》 恩施人也有独具特色的过年习俗。
吃年饭
吃年饭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恩施人也不例外。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年尾的团圆聚餐,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吃团年饭前要举行一个饭仪式,即请已故的长辈入席团年,请几位放几副碗筷酒杯,先着酒,将各种菜肴给碗里拣一点,等一会儿将酒泼到地上,再盛饭,再等一会儿,将碗里的饭菜倒走,再倒上茶,稍等一会儿倒在地上。叫饭仪式结束,开始放鞭炮,放鞭炮不仅是为了吉庆,也是“打响动”,宣布团年开始了,以谁家的鞭炮先响和炸得多为荣。鞭炮声中,全家人入席吃团年饭。
联机式写作法《恩施人过春节的习俗》送亮
恩施人在除夕这天要给逝去的人“送亮”,意思就是去给过世的人们上坟,让过世的亲人也过一个热闹年。小时候经常跟父亲从这个山头走到那个山头,在每个过世的亲人坟前磕个头,上柱香,听着鞭炮齐鸣的声响在山间回荡,童年时的回忆是快乐而又纯真的。现在的我已近而立之年,对很多东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送亮不只是给逝者烧点纸上一炷香磕个头,不只是一种对逝者的慰问,更是一种对逝者的怀念,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践行咱们的孝道,咱们的土家文化。正是这传承千年不息的传统文化,让我们不论走多远,都不会陷入迷惑,心灵总有归宿。不知从何处来者,便不知会到何处去。
联机式写作法《恩施人过春节的习俗》守岁
“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春。” 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人们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茶点瓜果放满一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斗地主,打麻将,玩花牌,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联机式写作法《恩施人过春节的习俗》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