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像许多历史上动荡不安的局面一样,英雄、豪杰并起,绝大部分人成为这一时代的受难者,但是也有一些人成就于这一时代,譬如洪武大帝朱元璋。
提起朱元璋,就不得不提陈友谅。生于末世,一个人如果过于宽大或者无主见都无法成为枭雄,只能做一个豪杰。而陈友谅,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枭雄。
如果要简短的评论这个人,那一定是心狠手辣,胆大妄为。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别人把义气看的很重,他却像是没听过这两个字一样。一个人性格的成因,与他的童年有很大关系。陈友谅最初是渔民,而且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这种渔民在当时可能一辈子也不会上岸,吃住都在船上,因此就沾染上了一身的鱼腥味,就连村民也不会和他们打交道。
陈友谅就是在这种环境里长大,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那种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行动,使得他心中有不为人知的自卑。于是他努力读书,找到一份在县衙的工作,但是那些看不起的人依旧看不起他,还是躲得远远的。
在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之后,他才懂得,要想别人尊重你,你就需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让那些看不起你的人在权势之下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从此后,这就是他的人生信条,把权力放在首要位置,其他的东西如果和权力逆而有悖,都会被一一清除。
怀着这个信念的陈友谅,就义无反顾参加了徐寿辉的军队,因为突出的才能受到丞相倪文俊的大力提拔。然而徐寿辉这个人,更像是长得好看的绿林英雄,只是特别看重义气,没有其他突出才能。陈友谅很快就除掉了徐寿辉身边的人,慢慢掌握了实权。甚至在此过程中,眼睛不眨的杀死了自己的恩人倪文俊。
至正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攻占了朱元璋的采石,在采石城的五通庙里,陈友谅拒绝了徐寿辉将皇位让给自己的请求,让旁边的士兵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他至死看到的也只是陈友谅冰冷的目光。
同一天,陈友谅登基称帝,国号为汉,年号大义,弑君夺位的大义。陈友谅也成为了当时势力最强盛的几人之一,随即也展开了与朱元璋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陈友谅具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其最大的作战特点就是想怎么干怎么干,干完再说,因为这种随意性的打法,让他取得了很多的胜利。
而当时唯一有才能能与他一较高下的,只有朱元璋,而朱元璋的兵力并不如他,甚至陈友谅有能让马在上面奔跑的巨型战舰,朱元璋只有一些小渔船。实力悬殊的二人,也最终在鄱阳湖决一死战。
双方的在刚开始第一个阶段不相上下,利用各自的优势打成平手。经过讨论,陈友谅决定继续发挥战舰的优势,用铁索将战船连起来,然后集群行动。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历史惊人的相似,三国之争的赤壁之战不正是如此吗?
的确如此,陈友谅和曹操都是优秀的军事家,不可能没料到敌军会用火攻,他们也同样没料到,风向会突然改变。
朱元璋也抓住了风向的变化,摧毁了陈友谅一半战舰,陈友谅本来还有机会,但是手下的很多人,看见陈友谅式微,也多少慌乱了阵脚。
而陈友谅在出来指挥时,在船头被冷箭射杀。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还未出世的王勃曾来到滕王阁,看这百里鄱阳,写就传世之作《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世人称道。
而今这鄱阳,在漫天火光之中,更多是无奈与不甘。
陈友谅传奇的一生,在饱受冷眼的童年里开始,在风云色变的硝烟里结束。归根结底,他的失败,是上天的安排,也是自己性格的使然。
改变风向,是上天的不偏爱,而到最后,式微之时所有人都想踩你一脚,却是心狠手辣酿就的后果。
一旦你没有能压别人一头的权势,你的狠辣也就一无是处。这也许就是儒家思想贯穿中国千年历史的原因。以暴制暴注定不能长久。
世事兴衰,又有几人敢评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