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越来越接近我自己,我预感到我会失去很多了,这话说的有那么些矛盾,失去应该是得到了才有失去,也或许从来就没得到,何谈失去?这世界一切以感情为出发点的关系,都需要经营,当疲于经营的时候,则意味着渐性失去。慢慢的越发发现最充实而平和的时间竟是和自己待在一起,喜欢那种褪去浮躁静静的看几页书,喝一盏茶的生活,在偶尔闲暇中与朋友一起谈论一些有营养的话题,问候一句,听听对方的经历。我真是恨透了周遭一切把我变得非我的环境,越活越矛盾。
做自己容易么?看起来是挺容易的,你不必每天扮演其他角色,不用给自己戴上面具,不用装作体贴大度,你只需要跟着自己的直觉走,就可以说是“做自己”。但实际上,做谁都不容易,做自己更难。
我竟然在将近三十岁的时候,变得非常焦虑,几乎每一个清醒的时刻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我没有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生活就是很快吸走你灵魂里的热情,所有一切,索然无味。想在尘世这片苦海里活得稍微快乐一点,什么时候开始竟变得如此之难。
活得高级的人,往往都是享受寂寞的。我总想,一生很短,没必要强迫自己去“合群”。所谓不合群,只是不一样。我非常喜欢作家白落梅写过的这样一段话:“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独处是一种清欢,亦是一场修行,当我开始在意失去的时候,往往只能迎合和取悦。
我喜欢独处,我并不认为是缺乏社交能力,而是厌倦了敷衍。我喜欢和自己作伴,不必为了顺从别人或讨好别人而扭曲自己。这样做,不为别的,只为心静。远离那些世俗的纷扰,选择独处,并不是孤单,仅仅是心里踏实这样做。我不是不需要朋友,而是看透了低质量的社交,还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跟朋友之间建立一个友好的边界感,我想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认知。一辈子长吗?真的不长。做自己竟让我感到如此之难,或者说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很难。人将三十,心如止水,不再有年少的狂妄,对于社交,也有了自己的原则和条件,感觉到做人与其取悦别人,倒不如让自己舒服。
人到底得活的多么“自我”或者“超脱”,才能摒弃这一切的一切不在意,只听从自己的内心呢?或者说,这件事情得多让你喜欢,才能让你这么的不管不顾不在乎呢?
吉卜林《如果》写得多好:
“ 如果周围的人毫无理性地向你发难,你仍能镇定自若保持冷静; 如果众人对你心存猜忌, 你仍能自信,并认为他们的猜忌情有可原; 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或遭人诽谤却不以牙还牙, 或遭人憎恨却不以恶报恶,既不装腔作势,亦不气盛趾高; 如果你有梦想,而又不为梦主宰; 如果你坦然面对胜利和灾难;如果你敢把取得的一切胜利,为了更崇高的目标孤注一掷,面临失去,决心从头再来,而绝口不提自己的损失;如果人们早已离你而去,你仍能坚守阵地奋力前驱;如果你能惜时如金,利用每一分钟不可追回的光阴;那么,你的修为就会如天地般博大,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孩子,你成为了真正顶天立地之人。”
原来做自己竟如此之难,我突然发现自私的人往往活得更洒脱,更轻松,所以某种程度来说,自私的人才可能接近做自己。这里的自私不是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而是以照顾自己感受为前提而做利他的行。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我想,当我们认识到生命是如此的不可捉摸,而所有的事物又是稍纵即逝,便能够建立起一种习惯,将不幸作为人生的长久战事去面对,去嘲讽它的荒诞与虚伪。于是,自己,也就能够长久的清醒,适应长久的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