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行为经济学初探——何帆读书俱乐部学习笔记

行为经济学初探——何帆读书俱乐部学习笔记

作者: Candier | 来源:发表于2017-12-24 11:19 被阅读0次

    在学习组织行为学时,已经初步了解了人在做决策时容易产生的谬误。何帆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学习《怪诞行为学》时,又帮我们梳理了人在做决策时,“不理性”的几个重要表现。了解这些不理性,是我们做“理性"决策的基础,也是我们在与人沟通时,洞察人的内心,做到有效沟通的前提。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的很多行为不是完全由他的本性来决定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是由情境所决定的。我们无法预知自己在另一种情境或情感状态下的行为。

    怪诞行为学主要讲了三个话题:攀比效应、价格幻觉和自我控制。

    1)攀比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决策。我们在学习决策的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需要把所有想到的方案列出来,列出各种标准以及各种标准的权重,然后加权比较,最终得出最优方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决策的时候,无论事情大小,其实也是在比较之后做出的。说到比较,自然会说到”锚定",也即我们是跟什么标准来比较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在寻找锚定点时,往往就像刚出生的小鹅一样,“先入为主",所选择的标准并不是客观和理性的。如果我们对”锚定效应"没有察觉,很可能会出现“羊群效应"。

    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跟别人比较,但是如果不能省察自身地逻辑谬误,很可能会陷入各种比较中不能自拔,跟同事比工资奖金多少,跟朋友比小孩成绩好坏,跟同学比收入多少,比来比去会失去自己的方向,而且会丧失对幸福的感知,对已拥有的人和物的珍惜。我们不能根除这一人性弱点但应自知而且善加利用。潮水能发电,亦能泛滥成灾。

    2)价格幻觉:价格机制并不是总是能发挥作用的,也并不是价格和质量总是成正比的。在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不能够谈价格,否则会伤感情。

    免费对人的吸引力巨大,降价固然也有用,但远远不及免费带给人的吸引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商家会说消费满多少多少会包邮。然后呢,你就会在发现还差一点不到包邮的金额时,再去找找还有什么自己想买的,也即"凑单",结果你最终支付的金额会远远高过之前你打算花的钱。所以,在遇到这类诱惑的时候,千万记得提醒自己,那些是不是你真的想要的东西呢?如果没有包邮这一诱惑,平日你会去买吗?买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不是心甘情愿地落入商家的“圈套”,结果买回来的东西就变成了你家的“存货”。

    这其实跟人的贪婪天性有关。我在双十一的时候,就经不住诱惑买了一个商家的“福袋”,69元一个,里面会随机放入两件衣服发给你。当时很激动地买下来,心想万一捡到一个便宜,买回来两件,或者一件喜欢地,就值回票价啦!然而拿到包裹之后,发现其实是两件自己根本不喜欢地衣服,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想起来穿一穿,其实是自己在掏腰包给商家清理积压已久地库存呢!那些卖的好的衣服,怎么可能会放入福袋里面给你呢!包括所谓的秒杀也是如此。所以,在买东西时,无论贵贱,都要再问下自己,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3)自我控制。这简直是永恒的主题呀!人常言,“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其实这句话就道出了“自我控制”的困难有多大。《怪诞行为学》中提到了冲动、懒惰和作弊,这也对应这天主教七宗罪里的暴怒、懒惰和贪婪。然而,人的行为很多时候不完全是由本性所决定的,更多的是由情境所决定的。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你改变了情境,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的行为。

    如果容易冲动,就思考一下自己在什么情境下容易冲动呢?自己的扳机点是什么?在即将情绪失控时,自己会有什么感受?意识到这些,可能你就更容易在即将情绪爆炸的时候踩刹车,寻找其他途径把情绪发泄出去。

    如果自己总是因为懒惰不去锻炼身体,就思考一下是不是可以找其他人监督自己呢?广而告之说出去自己健身的计划,让自己为了不丢面子而坚持下去?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能不能找到同伴?能不能给自己设立一套奖励机制?

    如果想控制自己的消费,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请其他人监督?要不要给自己设立一种惩罚机制?要不要在高过某一限额的消费之前,给自己一些”冷静“时间,放到一个清单里面晾一阵,再回头看是不是自己真的需要?

    与其正面与自己对抗,不如顺应人性,改变情境来得更为顺利和有效。这也是最近大家谈的比较火的话题:不违背人性的自我管理。

    我也在进行”自我控制"的艰辛路途中。希望通过不断地反思,让自己更加自律。自律方得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经济学初探——何帆读书俱乐部学习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gc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