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出版物,为了宣传,绝大多数喜欢在封面与封底之间贯穿书封,记载于书封之上的文字通常是作者、译者、出版者对于此书中心思想和创新要点的概括。横山光辉著《三国志》的书封别有意味。细细品味,它不仅采用了红色的底色,寓意三国时代的热血贲张,而且以醒目的白色告诉读者“全球发行量过亿的漫画经典”(尽管我们没有参照物,但对于“过亿”的描述还是有种高山仰止的感受),并以黑色的字体将“亿”的汉字转化成“1”与“0”的排列,数一数,在“1”后有8个“0“,加上“6种语言” “11个国家、地区”,即使之前对日本漫画没有兴趣的,也会慷慨解囊,从并不充分的收入中排出银子,购买回家一睹为快。
谦抑地讲,作者、译者、出版者上述操作还算是中规中矩,但是接下来的亮点足以使读者爱不释手。在《三国志》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的书封上依次有段竖写的谒子,是对该册书精华的捕捉。第一卷谒子: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第二卷谒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三卷谒子: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第四卷谒子: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第五卷谒子: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
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延续的时间并不以漫长著称,但是在“四大名著“的代代传承下,识字少年没有不知道三国的存在,因为它格外精彩。三国时代的识记,最大的可能性不是读了《三国志》,而是《三国演义》,或者说不是阅读纸质书籍,而是游戏与动漫。想起自己对三国时代兴趣盎然的引子,还是在夏日乘凉的梧桐树下,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经不住孩子的喧嚣,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首选的就是三国。每天说一回,天天不重复,待到从桃园起义说到三国归晋,潮热的暑假终归被丰收的金秋所接续。
少年的记忆并不模糊,哪怕若干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们说起三国中的曹操、关羽、吕布来,我仍然很清晰地记得他们初次见面的场景。尽管有一言不合就开打的冲动,但不能否认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纷争,毕竟是食君之禄、各为其主,进一步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诚然,孩子不会理会这些深刻的道理,只会被他们的鲁莽、睿智、勇猛、狡诈所吸引。直至此时,我才发现横山光辉给了我们创造了一个极佳的亲子交流机会。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机会稍纵即逝。我作为过来人,如果不抓住孩子对历史的敏感期,想要增强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或许要投入更久的精力、消耗更多的金钱。每一个陪伴时分,我都会指着横山光辉著《三国志》的漫画,问孩子这幅漫画表达了什么内容,是尘土飞扬,还是舌烂莲花,画者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与故事的主要脉络。孩子在我的指导下,很快就理解了创作漫画中一个简单却被忽视的道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为你再讲述三国·英豪·传奇,关键词在我认为,是“再”。正如每位读者由于阅历、学识不同,在阅读中产生对人物形象的不同认知与理解,完全是合理的。横山光辉恰到好处地扮演自我角色,讲述心中的三国。尽管有人说,中国人讲三国,还比不了这位东YANG人,但是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没有谁规定非我族类就应当剥夺关注和解读的权利,且不说其用心用意如何。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但记录历史的方式却可以随心所欲。如果要求一位读者必须读原著,哪怕每天都去阅读《三国志》若干文字,也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尽管在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叙事视角是相对公正的,全书无志、无表,只有纪、传,内容相对少而单一,阅读难度并不大,但是如果可以化繁为简,以形象化的方式去表达历史,岂不是一件事半而功倍的好事吗?横山光辉所做的工作,是对“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实践,即当我们对一段历史产生兴趣时,未必要采取最艰难、最简朴的方式。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容易留给读者,横山光辉身体力行之。要知道,三国时代群英荟萃,人物众多,虽然主角光辉很突出,但是配角也可圈可点。如何把人物与情节在有限的时空中摆布好,使之相安于事,的确大费脑细胞。不过,当横山光辉把漫画版《三国志》摆在读者面前时,我们从四万余幅图画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快乐,毕竟我们以最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轻松读懂了三国时代的人物风貌、政治文化、军事博弈,沉浸于过往与当下的互动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