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

作者: 獭獭斯基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4:39 被阅读0次

    最近在思考关于学习的问题,私以为那句“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还是挺有道理的。作为成人自然不能缩回母胎重新做人,但也没必要羡慕小朋友天赋异禀。有些小朋友自然是有天赋的,但是羡慕他们“聪明”倒不如羡慕他们有大把时间可以心无旁骛地使用。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其实比小朋友强太多了。

    我想举个小例子。我有个朋友最近在学画,而且水彩和素描混着学。没出几个月,居然也画得像模像样了。我反观自己小时候学画,素描少说学了两年,才勉强看得过去。更有意思的是,我的朋友在小时候很不喜欢上美术课,也没表现过什么美术天赋。怎么来看起来我学了那么久的东西她很快就学会了?

    仔细想想,其实是大人的学习效率更高。小朋友的学习是单纯的吸收,对于好和坏没有自己的概念,老师说怎么改就怎么改,但是时间长了童子功也相当惊人。随着经验积累,自己有了认识的标准,可以更好地矫正自己。成年人从零学起,往往伴随着和已有观念的对比,和一些不良习惯作斗争。成人虽然不是白纸一张,但是成人只要有心,眼界和经验可以更快地矫正自己,所以单位时间来看成人学进去的可能更多。但是成人往往有各方面的义务,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和小孩子一周可以砸进去10个小时相比,成人可能一周只能投入3,4个小时,这种效率又被时间积累给追平了。另外,入门往往一开始有很大的提高,因为从0到1很容易被看到,但是从1到1000,进阶所需要的积累越来越多,因此“效率”逐渐降低。想到自己常常三分钟热度学东西,在进阶阶段往往放弃,多半是此时的努力不能收到明显效果而心灰意冷的缘故。

    成年人的学习效率高应该建立在有方向感地学习上。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和想要的效果,过强的挫折感往往让人半途而废。

    这里我想举自己学编程的例子来说明。我有四次试图学习编程的经历:第一次,上初中的时候,计算机老师来班上挑学生参加竞赛。我成功地通过了笔试(都是类似奥数的题目),但是参加课程没有3个星期我就放弃了——if和while总是分不清啥时候用,句法也看得我很懵懂。

    第二次,大学本科时,因为计算机是必修课,我因为学姐送了一本VB的书就选了VB。中间是怎么学的毫无印象,隐约记得自己考试得了80分,完全是应付学分。

    第三次,实习期间,那个时候实习很闲,琢磨着自己学点啥,要不学个C语言?没出三个星期,又一次丢盔弃甲。看书好像懂了,可是一到写程序就抓耳挠腮不知所谓。

    第四次,家庭主妇时期,总算认清现实,挑个入门相对容易的Python for Everyone的公开课学。即使是最简单的“人人能学”,我也不免怀疑自己。一道“很简单”的题花了4个小时还没有解出来,时常觉得自己太没天赋。有时跑到网上去搜“快30岁才开始学编程是不是太晚"或者“什么样的人适合学编程”去寻求安慰,但是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没必要,太晚了”或者“没事,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但不管是那种答案,都无法解答我心中对自己的疑虑。好在公开课的老师也强调“一开始的过程可能不太顺利,但后面会好起来的”,再想想很多题目自己毕竟没看答案也做出来了,大概也没有那么糟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非常确定自己并不是以编程为将来的工作,但是想通过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减少重复性的操作。如果别人花3个小时手动完成的东西我可以30分钟完成,何乐不为呢?如果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不管30岁,40岁还是50岁学编程都不晚。当然如果打算转行,就需要更大的决心与执行力了。过了那个阶段回头看,能够给自己找一个恰当的应用场景才能给学习增加动力。另外,还是要对自己有耐心一些——没法当兔子走得快,还不能当乌龟走得远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与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hj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