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43《犯罪心理学》05

读书笔记43《犯罪心理学》05

作者: 癔语 | 来源:发表于2022-03-25 11:21 被阅读0次

    08犯罪心理的形成与表现

    081犯罪心理的形成

                  犯罪诱因

                      ||

                      ||

    犯罪心理————犯罪冲动————犯罪行为

    082犯罪冲动

          a 定义:又称为反社会冲动,是指能够引起犯罪行为的短暂而强烈的行为倾向。

            b原理与表现:犯罪冲动的作用在于调动个人的生理与心理能量,使个人具备一种高度的兴奋、紧张和准备状态,促使犯罪行为的产生。犯罪冲动伴随有一系列的身体和表情变化,例如肌肉紧张,眼睛有神和发亮,凝视目标物、握拳、躁动不安。大量的犯罪冲动都被人们压抑下去,或者加以升华,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加以发泄,使这些犯罪冲动都表现为某种一闪而过的念头,不会引起实际的犯罪行为。

    083犯罪置换

            a定义:犯罪置换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而改变犯罪的一些方面的现象。在犯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犯罪心理的变化,特别是由于犯罪情景中某些因素的变化影响,犯罪人有可能改变原来预想的犯罪时间、地点、手段和对象等方面,在新的时间、地点用新的手段,针对新的对象实施犯罪行为。在利用新的犯罪时间、地点、对象和手段替代原来的犯罪时间、地点、手段和对象的现象,就是犯罪置换。

          b罗伯特巴尔等人提出犯罪置换的六种类型

              时间置换:这是指犯罪人暂时停止犯罪行为,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继续进行犯罪行为的现象。

              空间置换: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改变犯罪地点的现象。

            目标置换: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选择更加适宜的犯罪目标,继续进行犯罪行为的现象。

            手法置换:这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改变犯罪手段的现象。

            犯罪类型置换:指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改变犯罪行为种类的现象这些情况下,犯罪人为了避免被抓获,甚至有可能将盗窃犯罪转化为杀人犯罪。

              犯罪人置换:只存在极具吸引力的犯罪机会是不同的犯罪人都想实施某种犯罪的情况。例如,贩毒犯罪就是这样的例子,由于这类犯罪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打击了一个犯罪,然后又有新的犯罪人接着进行此类犯罪,从而出现一个犯人接替另一个犯人,反复实施这类犯罪的现象。

    083犯罪过剩

            a定义:犯罪过剩又称为过剩犯罪、过度犯罪。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与犯罪原因不相称,并且明显超过实施犯罪目的所需限度的情况。犯罪过剩是一个与衡量犯罪行为及其后果的严重性有关的概念。例如,一般的犯罪人在实施杀人犯罪时,只要把被害人杀死,就会停止犯罪行为。但是在犯罪过剩的情况下,进行杀人犯罪的犯罪人不仅会将被害人杀死,而且还会将被害人自己分尸,甚至会用刀将被害人砍成肉酱。

    084外部强化

            a定义:外部强化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而从外部获得的有利后果。外部强化意味着通过犯罪行为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益处,犯罪行为带来的益处超出了犯罪人所遭受的损失。

            b外部强化物内容:那些具有强化作用的外部因素就是外部强化物。外部强化物主要有:

          @物质利益:这是指犯罪人通过犯罪行为获得的物质方面的好处,这种情况在财产犯罪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果小偷抢劫犯、诈骗犯等犯罪人通过犯罪行为得到了经济方面的好处,尝到了财产方面的甜头,他们就会继续进行这类行为。

          @社会赞许:这是指犯罪通过犯罪行为在社会或者周围人中获得的赞扬,这种赞扬不仅会使犯人产生愉快的精神体验,也会给他们带来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会鼓励他的再次犯罪。

            @摆脱困境:这是指通过犯罪行为摆脱了他人造成的不快感受等不利处境。如果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而摆脱了所遇到的困难、障碍以及伴随着不愉快体验。例如通过犯罪行为摆脱了他人造成的困境,那么犯罪行为也会受到强化,以后遇到类似的困境时,个人仍然会使用犯罪行为来解除这种痛苦与烦恼,从而产生重性犯罪。

          @心理满足:在犯罪过程中看到的被害人的痛苦表现,能够满足某些犯罪的心理需要。从而也会成为犯罪行为的强化物。许多犯罪人的犯罪的目的之一就是对被害人进行报复,在被害人的痛苦表现中获得快感和满足。因此,当被害人的痛苦表现与犯罪人的性欲、冲动之类的快感多次联结时,它就会成为犯罪行为的一种强化物,促进犯人进继续进行类似的犯罪。

    085替代强化

            a定义:替代强化是指处置他人犯罪行为的情况,对旁观者产生的强化作用。

            b强化物来源:如果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看到别人的犯罪行为没有得到惩罚,或者没有得到合理的惩罚,那么这种情况就会成为一种强化物,刺激犯罪人产生模仿动机,从而实施新的犯罪行为。他人的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后果、奖赏或者惩罚充当了一种示范者,向旁观者显示了成功和失败的情况,这相当于告诉他们,在一定情况下,一些公开的行为将被接受、得到奖赏,从而刺激旁观者模仿,进行类似的犯罪行为,使其产生一种保持和助长犯罪行为的效应。在另一方面,如果犯罪人的观察发现对别的犯罪人罚不当罪、刑罚畸重时,这些不公平的、过分的残酷的惩罚也可能激起观察者的攻击性或者使其得到加强,这是他们对不合理的事情和残酷的行为的一种对抗。因此,不合理的惩罚,也可能会激起观察着新的犯罪行为。

    086自我强化

          a定义: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过程。

          b犯罪人将犯罪行为合理化并由此消除自我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通过与更加严重或更加危险的犯罪行为的比较来减轻自己的攻击行为的严重性。        @用一些高尚的动机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辩护。

          @将行为的责任转移到一些合法的权威身上。例如,犯罪人会认为我的上司也是这么干的,他可以这么干,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责怪攻击行为的被害人,将攻击行为的发生归罪于被害人。这就像狼与小羊的寓言故事。狼在溪水的上游喝水,却责怪在下游的小羊搞脏了溪水,以此为由攻击小杨。

          @分散或开脱对犯罪行为的责任。

          @通过抹杀被害人具有人的特性,而将其非人性化。例如性犯罪人不把被害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中的人,而看成是一种泄欲的工具;暴力犯罪人将被害人看成一种攻击行为的目标,以减轻罪责感,减轻对犯罪行为的残酷性的敏感程度,麻醉自己的感受性。

          @低估犯罪行为造成的伤害程度,从而掩盖犯罪的后果

    087习得性无助

        a定义: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这种现象代表了一种复杂的感情体验,其中包含着承认自己无能的消极信念和淡漠、沮丧、痛苦、绝望等消极情绪。

          b习得性无助感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动机损害:个人的动机水平下降,不再追求上进,表现出被动消极,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的淡漠的心理倾向。

          @认知损害:产生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的心理定势,遇到问题时不进行积极的思考,对自己学习新东西、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产生怀疑,在生活中看不到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和条件,把社会看得一团糟,把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失去自信心,因而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消磨时间。

          @情绪创伤:在多次遭受挫折后,个人出现情绪失调现象,最初表现出忧虑和烦躁,以后会产生冷淡、悲观、颓丧、抑郁,甚至萌发深刻的绝望情绪。

    088侥幸心理

          产生原理:当个人看到别人通过违法行为获得了巨大利益,但是却没有受到惩罚时,就有可能在这种势力的影响下产生通过类似行为获取利益的投机冒险心理,这种心理就是侥幸心理。

    089血液中酒精浓度与中毒症状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43《犯罪心理学》0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ir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