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不信,睡眠也是学习?
先来说说我最近的一段经历,论文开题报告要交,我匆匆忙忙找了写资料看,眼看截止日期迫近,虽然心里着急,但是还是坚持多看资料才能写得出来,结果要交的前一天晚上,还没有写好。就这样有了一定的储备,(再加上我本身心比较大)就先呼呼大睡了。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早上一睁眼,然后又闭上了(因为6点多好早),但是已经睡不着了,该来的总还会来的,大脑一开始运转,神奇的事就发生了,论文大纲的内容就那么自然而然浮现在脑海里,我赶紧就记下来,你知道吗?那感觉就好像你去考试,监考老师不小心连同答案一起给你了。从窃喜-狂喜-憋不住-上厕所去……跑题了,就是谢天谢地你来啦的感觉,泪流满面!是有点夸张,但是那感觉真的是有如神助。
这酸爽的感觉让我联想起曾经有位高人(白头发老爷爷的那种)在我归乡火车上,跟我聊天,看着我这愚笨的样子,可能是报着怜悯之心,就给我传授了一个秘诀,偷偷告诉你们————祖传秘方,保证你生个大胖小子。如果你想的是这种类型的,那可能表明,你的慧根刚跟我一样短路了!
不兜圈子了,秘诀甩给你们,一个字,“想”。即我学习靠的是想,不是看。我当时一愣,立马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师父,收了徒儿吧!” 不要害怕,这只是我的想象而已,当时慧根尚浅的我心里独白是这样的:“这老头子,怕不是觊觎我的美色吧!要不然,这也太扯了,怕不是个搞传销的吧,要拉我入伙?”好歹我也是火车上听得到专栏的人,逼格还是有的!所以,就客客气气地点点头,礼貌还是要滴!
但现在看来,这的确是我走狗屎运,遇到了高人。同样有过这种经历的就有门捷列夫累的睡着了,结果睡梦中元素各归其位,就产生了现在的元素周期表,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灵光乍现的时候,这是偶然的吗?如果是,怎么把它转化向矛盾对立面,也就是必然,如果我们能频繁产出,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不敢想象,恐怕想不厉害都难!由此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睡眠,大脑,和学习,这三者的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系统是怎么运行的?
首先,来说说这个大脑和学习的关系,在你学习的时候,大脑有这么三个部分特活跃,内嗅皮层,海马体,新皮层分别对应学习的三个过程。
1.内嗅皮层,从大量信息中过滤提取对你有用的信息;
2.海马体,组合信息,形成新的记忆,但是这位同志太勤奋了,会把其他一些无关你考试的内容一并放入记忆,导致你考试提取答案信息的时候难度增加,可能你想到的只是你边吃饭边看书的的场景。这就是所谓的“脑补”功能。
3.新皮层,就是大脑的褶皱部分,存储新记忆的地方。
大部分人都听过艾宾浩斯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的记忆遗忘曲线,他认为人的记忆是会随着时间变化遗忘的过程,尤其在初期忘的最快最多。但是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比约克教授夫妇提出“记忆失用理论”,就是说记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而改变,另一个是提取强度,是会随时间而变化。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复习来加强。
同样,反常识的是,大脑睡眠中的活跃程度不亚于白天。睡眠分为浅睡,深睡,快速眼动期(REM,Rapid Eye Movement )以这样的周期进行循环。睡眠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个REM,即在这个阶段,眼球不停转动,就好像到处看东西一样,这时候你的大脑活跃程度跟白天做到数学题的耗氧量一样,这个过程就是在处理强化白天收集的信息,进行存储,变成长期记忆。尤其会对一些你特别在意的一些事进行深入理解认识。做梦最容易发生在这个阶段。所以做梦不代表没睡好,反而是高质量的REM睡眠。REM是我们学习内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前提是你要有一定的储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理大脑也是。
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为什么需要睡眠,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定论,毕竟从祖先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最容易受到猛兽攻击的时间了。
回顾总结下,怎样要达到通过睡眠,大脑,学习关系的几个关键点:
1.白天要有一定的学习的储备
2.睡眠的时间要足够长,因为高质量的快速REM总是在后面,以90分钟为一个周期,起步价4个周期 ,可以按个人习惯进行调整。
3.学习记忆的存储强度不变,即东西你没忘,就只是提取不出来了,重复提取这个过程,也就是复习,记忆就事半功倍。
我是Ricky小巫,
未来很美,一起向前!
你信不信,睡眠也是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