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好多年后,我终于学会了如何生活。

【散文】好多年后,我终于学会了如何生活。

作者: 阿拉斯加雪橇 | 来源:发表于2017-08-24 19:09 被阅读0次
    散文。

    根据熵的原理(具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听说来的),如果不施加外力,宇宙中的一切最后会变成一团混沌。就像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地球》里那样,人类消失上千年后,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就会消失,自然界重新覆盖一切。换种角度,与其说一切有变得混乱最后融为一团混沌的倾向,不如说是人类在自然的秩序里生硬地拖拽出了自己秩序。为了这种秩序的存在,人类需要日复一日地努力,不断地与混乱的倾向抗争。我们每个人都是西西弗,在一次次地把巨石推上山顶,再看它滚下去,这是人类的宿命。越是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需要付出的这种努力越多。

    当我想清楚这一点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未来”。“到了大学就好了”、“长大了就好了”、“到共产主义社会就好了”这些话骗我把初中生活过成了没完没了的学习。生活里的其他东西都变得不重要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再努力一下,等上高中就不用辛苦了。后来上高中、上大学了,发现不对,生活并没有更轻松,我也没有不需要努力。后来看到一本书《现代性的五个悖论》,其中有两点是“对未来的迷信”和“对进步的狂热”。虽然那本书的内容完全看不懂,但我还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对未来的迷信”和“对进步的狂热”,让我以为存在这样一种状态:我只需要再努力一会儿,等到了某个状态以后,我就可以不再辛苦,不再努力。这种观念让我以为世上存在着一劳永逸的生活,只要我像蜘蛛一样,努力织好一张网,就可以趴在网上等着无穷无尽的飞虫。后来我知道了,蜘蛛的每张网只能用很短的时间,就得织新网。

    而且,随着不断地跑步而成绩不提高,不断地做俯卧撑而肌肉没变大,不断地记单词而英语没变好,我越来越怀疑“努力就会有提高”这类鸡汤。上比较文学课的时候,老师分析了《金瓶梅》和西方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他说,西方的经典小说里,人物的性格是随着经历的丰富而不断改变的,而中国古典小说里的人物,基本从出场到死亡,性格没有大变化。他问我们难道这是因为对人性认识不够深刻?后来他说,这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西方相信进步,相信未来,人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达到最终的那个终点。而东方文明更相信轮回,相信本性难移,相信眼下的这一刻,所以中国古典小说给人的更多的是一种芸芸众生的苍凉感觉。好像就是这样,毕竟人性就是人性,人性里的善恶比例就是那么多,由这种人性为基础的各色社会肯定有着某种相似,而且永远有着某种相似。

    沮丧,然后颓废,窝在宿舍好多天不出门。然后各种能力直线下降,跑步也跑不动了,英语连简单的文章也看不懂了,作息极其不规律,最后连饭也不想吃了。然后我才意识到,每天的付出和努力,不是为了进步,而是为了维持,为了把自己生活的秩序从混沌里拽出来。就像蜘蛛需要一遍遍地织网一样,我也需要一遍遍地吃饭睡觉工作。“未来”和现在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就像人工智能的现在,人们也没闲下来。

    想通了这些,我不再奢望一劳永逸的生活,我也不想再懒了,不再对某种生活方式那么渴望。回头仔细看看自己的生活,还不错,挺好的。就像麦兜妈妈说的那样“我们现在也很好”。麦太太肯定是想通了这些的。我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建立某种秩序,某种有韧性的,好维持的秩序。就像生活表面下的一条连续贯穿的线,能把整个生活串起来。

    经过很久地尝试,我感觉找到了这条生活的线索,那就是跑步。就像之前一篇写跑步的文章里说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长跑”。长跑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足够长,能把一天的生活全部抓起来。当停止跑步的时候,我开始慢慢变懒,生活就会慢慢失控。开始跑步了,第二天就比较有活力,感觉很精神,吃饭睡觉也规律了,很少浪费时间了。开始跑步就像抓住了那条能把生活串起来的线,一个点理顺了,整个生活就理顺了。

    因为从小在家住的少,所以没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没有那种不用思考就知道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的惯性。所以我得不断地调整和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用了很多年,希望我开始慢慢学会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里应该都有这么一条线索,抓住了,整个生活就理顺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好多年后,我终于学会了如何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oe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