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阳历,闺女明天生日。这几天我颇有点激动,想想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像只笨拙的大熊行动不便,因为阵痛几乎落泪;现在,闺女在我面前翻滚挪腾,一声一声地叫着“妈妈”,让人忙碌又甜蜜。
周岁生日,总要做点什么吧?抓周礼?买点气球花花把房间布置布置?送给孩子个什么礼物,有意义她又喜欢的那种。
跟老公商量,他有点应付地说:“好呀好呀,你相中什么就买吧。”嗬,这语气!
看我有点不高兴,他又解释:“她还这么小,家里玩具也不少,再弄点气球什么的,万一爆了声音很大,反而吓人;还不如给她买点零食,不是很喜欢吃那些泡芙和饼干吗……”吧啦吧啦一堆,反正在我听来,就是几个字:
你搞这些名堂,没啥意义啊?
生气,不过也知道他那直男癌特色:我布置,人家勉强能配合;但我要不张罗,人家绝对不主动。
回过头来想:我为什么心心念念,这么渴望营造一个所谓的“仪式感”?
大家最常引用的,是《小王子》中,狐狸的一段话:
“你每天最好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
小王子问:“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对呀,仪式感就是我们自觉的、人为的,为一个普通的日子或动作,标定了独特的含义。就像两个相爱的人,可能已经开始共同生活,但很多人会觉得,只有经历了在婚礼上交换戒指、轻声而又坚定地说句“我愿意”那几个字的场景,俩个人才真正地在一起。就像春节,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在365天里并没有多或少几个小时,但赋予它们“辞旧迎新”“团圆”“喜庆”等含义后,这两天在咱们眼里,就有了红彤彤的颜色、热热闹闹的氛围、家人其乐融融的温度,和其他的300多天有了明显的区别。
知乎上,有个对“仪式感”的解释,我也很认可——用心理学或行为学的理解,仪式大概可以描述为:个人重复的系统化行为,用以自我暗示,以克服不确定性的焦虑。仪式感甚至可以算是轻度强迫症的体现。
仪式感,可以克服不确定的焦虑,深有体会。
有个朋友,周一早晨必须洗头,如果哪天时间紧张来不及洗,她就特别难受,感觉开例会时大家都在盯着她发油的头发看。我们打趣她:你是不是受过什么刺激?非跟自己较劲。她说:可能还真是。就觉得应该清清爽爽地开始新的一周,不洗头就感觉整个人不利落,工作也不顺利。周一洗头这个仪式感,在帮她减轻对工作的焦虑。
情侣夫妻之间,也喜欢过各种节日、纪念日。对在意的人来说,520不发红包、结婚纪念日被遗忘,就相当于说:我不爱你,你在我心中,没有那么重要。这种仪式,更像是一方对安全感的确认。
我为什么渴望过生日的仪式感,仔细想想,可能是自己从小到大,未被充分满足。
我和弟弟的生日,都赶在农忙的季节,忙碌的父母很少给我们准备礼物,哪一年终于记得了,顶多会做点好吃的菜,煮几个鸡蛋;如果忘记了,妈妈就会用“忘生儿好,忘生儿好”来安抚我们。而他们,更是从未给自己庆祝过生日,有一年我赶在生日前送妈妈一件礼物,她甚至都不好意思收。
不知道弟弟什么感受,我是充满遗憾的。尤其是高考完那年的暑假,正好赶上18岁生日,看多了文学作品的我,也幻想着一个“成人礼”。我怀揣着小心思,提前给妈妈暗示,装作不在意地说“谁谁谁有件裙子很漂亮”,内心里则充满了在生日当天收到礼物、被祝福、被父母寄语的憧憬。
到了那天,父母还是忘了。羞于表达的我,用怄气几天来表达了自己的生气、失望、难过。
后来,和朋友一起庆祝过很多次生日,但那份遗憾,没有被填补。后来我和妈妈聊起这事,她也有点伤感地说:“咋不想给你过呀,但家里没一块多余的钱,只能挑紧要的东西买。”是啊,我渴望不善言辞的他们,用“庆祝生日”的方式,让我感觉到被宠爱;而他们,似乎不自觉地用遗忘这种机制,沉默地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和对子女的愧疚。
所以,与其说现在的我渴望给孩子过生日,不如说,我在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一个长大的我,想用一点小小的举动安慰幼年的我,告诉她:你值得被关注,你也是被爱的。在一日三餐、生活琐碎之外,有那样一个美好的时刻,是你专属。
孩子现在可能还不懂,但至少,在这样的日子,因为有了精心的准备,妈妈是开心的、满怀希望的,她感觉是好玩的、温馨的、安全的,就足够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5160/1bb668fe9a973f62.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