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很早的时候就看过的一本书,还记得那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一翻开,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就任由自己静静地徜徉其中。
从这本书里,我认识了解了三毛。
过了很久,全然已经忘记了里面的故事情节,但仍旧记得那时读这本书时的感受和心情,记得书里那可爱而有趣的三毛,记得三毛和荷西间那令人羡慕的爱情。
如今,重新拾起这本书,想再一次走进撒哈拉沙漠,走进三毛和荷西,去感受他们在沙漠里的那些点点滴滴的生活和故事。
02
撒哈拉沙漠,那个在三毛内心深处,多年来梦里的情人,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交付给的这片大地,它并不是一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地方。
它没有我们想像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般瑰丽壮阔;也没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般诗意。
在那茫茫的沙海里,有的是举目可见的千疮百孔和浩瀚渺然的残酷。
荒僻、落后、贫苦、寂寞,悲凉...
白天酷热,冬天酷冷,墙上中午是烫手的,夜间是冰凉的;
没有水,需要走很远的路去买十几公斤的淡水,手提着回家;
电,运气好时会有,大半是没有电的;
房子没有屋顶,中间有一个四方的大洞,灰沙像粉一样撒下来;
家里没有抽屉,没有衣柜,没有床,没有任何家具。
那里的人一辈子坐在席子上,睡在席子上。
面对这样荒凉、艰苦的沙漠,三毛靠着自己内心的毅力和坚韧,努力地去适应,在沙漠坟场安家,一步步地改造自己的家。
给房子修缮屋顶,用棺材木头做家具,买白灰水泥自己糊墙,日日夜夜的工作,慢慢地给家里添砖加瓦,一点一点地添置家具日用品。
一年以后,他们的家已成了真正艺术的宫殿,沙地里的城堡。
03
除了物质的贫乏以外,荒漠里人们的愚昧、迂腐、迷信,知识的极度匮乏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邻居们身上都是用布包裹着,散发着浓浓的体臭,外表上极肮脏而邋遢。
他们总是来找三毛借东西也从不归还,家的羊总是从三毛的房顶落下来,把修葺好的房屋又弄的破败不堪。
而三毛却怀着一颗感恩和包容的心,苦中作乐,称他们为芳邻。她觉得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也再不知寂寞的滋味。
04
还记得那个荒山之夜,荷西深陷泥潭,没有人帮助,路过两个撒哈拉人,不愿救荷西却反而对三毛起了歪心思,被困在泥沼中的荷西差点丧命。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她也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依然勇敢执着在沙漠里我行我素,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畏惧,不担忧,不后悔,不抱怨,自由自在,洒脱又坦然。
提着药箱悬壶济世;给无知的撒哈拉女子上课;送喝醉酒趴睡在地上,被人们嘲弄的军曹回家;接济被地主奴役,被人们轻蔑的哑奴;只身开车穿行在大沙漠里,顺路搭载路上的行人。
在荒凉单调的沙漠里,三毛用她的乐观、勇敢、善良,用她的热情、坚韧、包容,让寂寥的沙漠有了生机,让生活有了乐趣,让那苦闷的悠悠岁月变得有声有色。
她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05
三毛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倔强勇敢的女子,世间怎样的男子才能与其相配呢!
我想,荷西真的就是她命中注定的缘。
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里白手成家。
还记得三毛在结婚前说,“我极不愿意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
而荷西对于三毛的回答是“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
荷西了解三毛,了解三毛的真性情,了解三毛骨子里的倔强和不羁。
他深深爱着这样的三毛。
当三毛说她要去沙漠走一趟时,很多人将她的这种情怀视为一个笑话,也有人将她向往沙漠解释为看破红成,自我放逐。
而荷西不笑话她,不阻止她,更不拖累她。
他默默地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三毛单独去非洲时,在那里照顾她,陪伴她。他可以为她在茫茫的沙漠里寻找一架完整的骆驼骨。
作家廖一梅曾经说过,“我们这一辈子,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地是遇见了解。”
每个人穷尽一生都在寻找这样一个人吧。
在茫茫人海中,三毛找到了,荷西找到了。
愿,现世间的你我都能找到这样一个人。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