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接触这两个词,以为“走心”和情感有关,“走脑”和逻辑有关。
较早的理解是:遇到一件事,一个问题,我们首先是大脑思考,逻辑,理性,找出最优解。也就是头脑中“算法”的计算,如何做是最有利的。
生活中遇到孩子喜欢玩手机的问题,开始搜集信息,百度,知网找解决方案。
我把找到的方法简单归纳,形成了一份“手机健康使用方案”。
结果,结果就是摆设。
我的执行力不够,没有强硬夺走孩子手机,孩子也阳奉阴违,我行我素。
期间看到各种孩子玩手机如何应对的原因方法,很少有让我心动的。与此同时,自己也隐隐觉得孩子玩手机是一种信号,甚至觉得自家孩子玩手机是“满足了我的时间需要”。
然后我将“手机健康使用方案”换成“孩子玩手机是在说,妈妈不要忽视我,请关注我”。
就这样,直到在一个传统文化加心理教育的群里,听薛老师讲到孩子玩手机的原因。
原因一,家庭关系的家庭结构有问题。例如家庭不和,关系糟糕。
原因二,亲子关系断裂。孩子和家人没有感情,没有紧密的链接,感情的陌生和疏离,孩子需要被看见,关心,认可,鼓励与肯定。而不是你不关心我的需求,我也不关心你的需求这样的报复行为。家长没有“看见”孩子的能力,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用这种不断的否认孩子消耗孩子成长的能量。
孩子迷恋手机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动机,就是对人失望之后的转移投射。孩子想得到爱,得到认可。孩子恐惧自卑无助愤怒,这个时候孩子内在有很多的这种,大家知道有愤怒就会有攻击性,他内在充满了很多的攻击性。
孩子沉迷网络,家长总觉得因为贪玩而忽略了学习,却不知道孩子在现实里一再被否定、被责备,丧失了自我价值。他在网络中找到可以交流的人,便有了归属感,打赢游戏则给他带来了成就感,而网络带来的快乐则成为他建立安全感的基础。
孩子在手机里寻找归属感、价值感、成就感、满足好奇心。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孩子就容易在手机里面找,陷在手机里。
孩子用偏差行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原因三,家长控制太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控制会让孩子想要逃脱。像手抓沙子一样,你会发现手抓的越紧,那个沙子越容易漏下来。
孩子选择的路,哪怕是很累,只要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他都比较容易坚持下去,因为他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的本能。
禁止就是诱惑,控制就是失去。
去发现孩子,了解孩子自己内在的成长需求,需要些什么,那么家长我们需要培养自身的什么样的能力去帮孩子呢?其实就是需要去帮孩子去化解他的烦恼,去看到他的情绪,引领他从情绪中慢慢的看到,发现觉察,然后走出,这才是我们要培养孩子成长的能力。
第四个原因,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被父母否定或者是批评,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得到的认可的太少,去游戏中寻找存在和认同感。
第五个原因,家庭环境没有生命力。家长思想消极负面悲观,孩子遇到问题,家长没有能力解决或者给予帮助。
“你自己看着办啊,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父母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那么我们怎么让孩子去培养呢?让孩子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还不如玩手机呢。
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好好安然于当下,享受当下,不管你和谁在一起快乐富足,然后是开心,不管什么样的来事情来临我们都接纳觉察解决。
原来“走心”是从心理,感受,自己出发,观察自己的“心”,同理孩子的“心”,走心是一剂良药,是人与人互动的根本。
如此,不仅是手机问题,其他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问题都可使用。
联想以前的文献研究方法,理性分析,也许适合物质研究,对于人的研究,解决问题还是走心。
网友评论